兰渝铁路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双线电气化铁路。线路走向为自兰州枢纽兰州东站引出,溯宛川河谷经金崖、杨家川,跨渭河经渭源至漳县大草滩,以隧道群穿越渭河与洮河分水岭;经岷县穿越黄河与长江分水岭,而后线路靠山取直以隧道群避开岷县至陇南之间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沿小岷江、白龙江东岸至陇南市,避宝珠寺等梯级电站,以29.7公里长隧道穿越西秦岭,于洛塘河东岸以隧道穿越裕河、毛寨省级自然保护区南缘至广元市;经苍溪沿嘉陵江东岸行进,通过阆中、南部、南充、武胜至重庆枢纽。线路总长近820公里,其中桥隧线长度约560公里。兰渝铁路为双线铁路,其中甘肃境内段长435公里。工程于2008年9月26日开工,建设期6年,投资估算总额774亿元,年运输能力为货运量1亿吨。兰渝铁路北接兰新、包兰、兰青、陇海铁路,南接宝成、襄渝、达成、渝怀铁路,将成为西北、西南地区之间最便捷的快速铁路通道,有效解决既有铁路运能不足和绕行问题。建成后,重庆至兰州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17.5小时缩短为5.5—6个小时。
依照规划,兰渝铁路设兰州东、夏官营、张家庄、杨家川、渭源、大草滩、岷县、哈达铺、宕昌、沙湾、两水、陇南、桔柑、洛塘河、姚渡、羊木、广元、广元南、两河口、太公、苍溪、阆中、南部、龙桂、南充东、南充、南充西、李渡、武胜、渭沱、合川、北碚北、蔡家、重庆北34个车站。
兰渝铁路将成为西北西南区际间客货并重的通道,客车速度目标值160公里/小时,规划输送能力为客车50对/日、货运5000万吨/年。全线建成后,近期开通兰州——广元客车20对,货运2400万吨,广元——重庆客车22对,货运1600万吨;远期开通兰州——广元客车28对,货运3200万吨,广元——重庆客车32对,货运2000万吨。
兰渝铁路工期
兰州至夏官营2013年开通,夏官营至广元2015年12月开通,广元至渭沱2015年6月开通,渭沱至重庆货线2013年10月开通、客线根据重庆北工期再行安排开通时间,南充至高兴单线2013年10月开通,兰渝铁路全线2015年12月开通运营。
附件1:兰渝铁路夏官营至广元段土建工程
1. LYS-1标段
施工范围:夏官营(不含)至杨家川车站(含)
施工里程:73.14 KM(DK30+000~DK103+150)
施工项目:路基25.7km、桥7.175km/22座、隧37.236km/5座。
重点工程:13.6km胡麻岭特长隧道、15.8km黑山特长隧道;800m许家台宛川河特大桥、1034m接驾嘴宛川河特大桥、998m清水乡宛川河特大桥、1032m甘草店宛川河特大桥;杨家川车站。
施工单位:中铁十九局,造价3025308271元。
2. LYS-2标段
施工范围:杨家川车站(不含)至大草滩车站(含)
施工里程:69.96 KM(DK103+150~DK173+200)
施工项目:路基9.04km、桥10.314km/15座、隧49.254km/13座。
重点工程:5.8km马家坡隧道、9.2km古迹坪高风险隧道、6.64km后山坪长隧道、8.2km东扎沟隧道;1721m暖洋沟特大桥、2132m崔家河特大桥、1047m渭源河特大桥、2853m锹峪河特大桥、666m浦川河特大桥;渭源车站、大草滩车站。
施工单位:中铁十六局,造价3545471480元。
3. LYS-3标段
施工范围:大草滩车站(不含)至青岗隧道(含)
施工里程:83.74KM(Dk173+200~Dk259+510)
施工项目:路基6.8km、桥10.836km/14座、隧63.212km/8座。
重点工程:19.1km木寨岭极高风险隧道、5.14km纸坊极高风险隧道、16.6km哈达铺高风险隧道、7.4km马家山隧道、8.827km同寨隧道;564.06m素子沟特大桥、2928.2m洮河1号特大桥、1235.7m叶家坡特大桥、555.2m洮河2号特大桥、1470m迭藏河1号特大桥、610m西河特大桥、836m迭藏河2号特大桥;岷县车站、哈达铺车站。
施工单位:中铁隧道集团,造价5330708759元。
4. LYS-4标段
施工范围:青岗隧道(不含)至白龙江3号特大桥(含)
施工里程:93.65KM(Dk259+510~Dk352+759)
施工项目:路基5.56km、桥22.329 km/18座、隧65.436km/15座。
重点工程:8km罗沙隧道、9.15km新城子隧道、8.5km毛羽山隧道、14.52km天池坪隧道、12.6km化马长隧道;634.5m白龙江1号特大桥、567m大寨特大桥、2462.6m雅园特大桥、2500.2m沙坝特大桥、638m陈家坝特大桥、1713m青家坝特大桥、603m小山坪1号特大桥、601m小山坪2号特大桥、10.91km白龙江3号特大桥;宕昌车站、沙湾车站。
施工单位:中铁十三局,造价4403115589元。
5. LYS-5标段
施工范围:白龙江3号特大桥(不含)至范家坪隧道入口
施工里程:33.45KM(Dk352+759~Dk391+800)
施工项目:路基5.01km、桥5.938km/7座、隧20.219km/6座。
重点工程:8.5km桔柑高风险隧道、4.94km两水隧道;756m白龙江4号特大桥、701m北峪河特大桥,909m王家沟特大桥、1734m汉王白龙江特大桥、559.6m桔柑车站特大桥、994m桔柑白龙江特大桥;两水车站、陇南车站、桔柑车站。
施工单位:中交二公局,造价1863205455元。
6. LYS-6标段
施工范围:洛塘河特大桥(不含)至铁一院设计终点
施工里程:76.94KM(DK423+915~Dk501+005)
施工项目:路基0.624km、桥4.023km/14座、隧69.370km/13座。
重点工程:5.82km杨家山隧道、12.13km枫相院隧道、6.6km紫竹园隧道、 11.26km龙池山特长隧道、7.75km王家河隧道、7.41km花石高风险隧道、5.22km南崖山隧道、6.04km权子垭长隧道;1024.8m洛塘河车站特大桥、5671m金溪河特大桥;西秦岭隧道无碴轨道及隧道照明工程;洛塘河车站、姚渡车站、羊木车站。
施工单位:中交一航局,造价4003331729元。
附件2:兰渝铁路12年的历史细节(四川日报记者王代林实习生王丹 2005年05月10日)
3月13日,铁道部和四川、甘肃、重庆三省市签署会谈纪要,四方共同推进的大西南、大西北动脉兰渝铁路,可望明年动工、三年完成建设。从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到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勘探设计又停工,再到此次会谈纪要的签署,兰渝铁路,这条承载国人百年梦想之路,迎来了波澜壮阔的未来。
“我们很高兴……我们也很艰辛……”3月24日,面对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谈到12年的风风雨雨,谈到兰渝铁路的转折节点,厚厚的眼镜片后,63岁的老人赵均国,这位烈士后代泪花闪烁。12年来,川、甘、渝三地政府和民间一直为此奔波、呼吁,也在实际操作中历尽艰难。终于,兰渝铁路的构想,从偏僻的苍溪县城走上了炫目的舞台。
民间首倡———正文三页半、公章盖了68枚的奇特报告
1994年3月,苍溪、阆中和南部三县联合向212国道沿线四川、甘肃的30多个县市发出《关于促成兰渝铁路尽早立项上马的倡议书》,得到纷纷响应;5月10日,这30多个县市的头头———或书记或县(市)长聚会,商谈兰渝铁路,并达成共识,成立一个协作会来运作。
十多年后,赵均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发出倡议书的初衷,记忆犹新。
地处丘陵地带的农业大县苍溪,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著名的粮食肉类生产基地,每年有大量的粮食和肉类产品外运,猕猴桃、雪梨全国闻名;而雪梨主销区重庆,年销售量上万吨;但是物产的外销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很差,虽然有212国道穿境而过,但是路况糟糕,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当其时,在212国道沿线,30多个县市大多存在和苍溪相同的经济发展困境。以陕北民歌“花儿”的故乡岷县为例,曾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地,在周边地区的城市,如天水、兰州、临夏等都有了高等级公路、铁路甚至机场,岷县人却不得不走着等级外公路。因交通设施的制约,年年错过投资机会,很难留得住合作伙伴,良好的资源优势也是“养在陇中人未识”。
梦想依托兰渝铁路发展地方经济,苍溪和岷县是212沿线市县的缩影。“兰渝铁路协作会”应运而生。协作会成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运作一份申请兰渝铁路立项的报告。1994年10月18日,一份盖有68枚地县两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印章的《关于申请新建兰州至重庆铁路立项的报告》,送到了四川省、甘肃省和铁道部、国家计委案头。
三页半正文,另九页盖着印章———时隔10多年,当记者翻阅这份奇特的报告时,纸已有些发黄,但一页页整整齐齐的印章依旧鲜艳红润。
小小印章,并不是大手一摁就可完成的。一般要先找当地计委分管副主任签,然后是正职,再然后是政府办分管副主任,主任,分管副书记,书记,书记签名后党委的签章才能落上去,68个印章就是这样一个个盖下来的。
这仅仅只是一个程序。其中苦累只有当事人知道。在甘肃南部一地区,因为设想中的铁路只经过该地区的边缘,所以不愿在“申请报告”上盖印章,第一次,第二次,对方都以太忙而拒绝。第三次去时,正是严冬,零下20多度,路上积着厚厚的冰。协作会秘书处乘坐的吉普车在经过一个叫木寨岭的地方时,山梁拐弯处一个打滑,车尾甩到了路沿外,后胎悬在海拔2800米的悬崖上,幸好前胎夹在一堆乱石丛中。
回忆起这个情节,现已在四川投资集团公司工作的方素锐还有些不好意思。4月1日,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我就吓哭了。5天后,我们到了该州州府,分管领导仍然不同意盖章。晚上吃饭时,谈到路上的惊险,我忍不住在众目睽睽下又痛哭起来。没想到这一哭,对方感动了,第二天,州党委和政府的两枚印章早早地送到了住处。”
说是30多个县市联合成立的部门,资金却一直捉襟见肘。原协作会副秘书长兼财务行政部主任、来自甘肃岷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王仕贤透露,最初定的协作会活动经费由各县出,甘肃的县市一般是2万元,四川是4万元。但在实际过程中,有的县市一分钱都没出。到北京出差,经常睡20块钱一晚的地下室。1995年8月,协作会在广元市召开两省计委分管主任协调会,秘书处拿出两个存折,加起来只有6千块钱,没办法,只好在熟人处借了三个存款单,加起来1.8万元,才将会议承办下来。
1994年11月,“兰渝铁路协作会”请来铁道部第一和第二勘察设计院的专家进行考察论证。1995年2月,《新建兰州至重庆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出笼,报告认为“兰渝铁路潜在的运量很大,回收期为13.7年,低于15年的基准年限,是可行的。”
政府加入———兰渝大动脉构想走出深山
4月29日,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兰渝铁路早就进入我省“七五”规划,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相关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在“兰渝铁路协作会”的积极推动下,争取兰渝铁路立项进入正式程序,川甘两省计委对此达成一致意见。1995年10月19日,四川和甘肃两省联合向国家计委和铁道部打报告,请求将兰渝铁路列入国家“十五”计划。11年间,全国“两会”上关于兰渝铁路建设的议案、提案或专题发言、建议共有192份。1997年7月,川甘渝三省市成立兰渝铁路筹备领导小组。
兰渝铁路立项的工作进度在加快。
2000年6月,三省市成立了由分管省长、市长参加的兰渝铁路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和兰渝铁路项目联合办公室,正式委托铁道部第一、二勘测设计院编制“兰渝线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9月3日到15日,由全国政协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参与的兰渝铁路考察团,从重庆出发,坐火车、转汽车进行了考察。随后形成考察报告——《关于建设西北西南大通道的情况与建议》。
2001年9月26日和2003年1月10日,省政府两次致函国务院铁道部,反复“建议兰渝线路的走向:从兰州经广元、南充、广安至重庆”,同年12月,川甘渝三省市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请示,兰渝铁路走“兰广渝线路方向”。
2004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三省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已将此(兰渝铁路)项目建设列入2010年阶段目标……我们将……开展前期工作,抓紧论证建设方案和修建时机。”
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兰渝铁路被列为西南至西北通道的比较选择线路,列入2010年阶段目标。
2004年6月,甘、川、渝三省市发改委召开第五次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铁一院和二院及兰渝铁路协作会关于西北西南通道研究及兰渝铁路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2004年7月,甘、川、渝三省市发改委再次向铁道部上报了《关于恳请将兰渝铁路纳入国家“十一五”铁路建设计划并尽快下达前期工作任务的请示》。
今年3月13日,兰渝铁路部省(市)会议纪要在北京签署。
承载17个贫困县的富民梦———专家解读兰渝铁路
“辐射3600万人,经过17个贫困县。”省政府参事、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顾炎是著名的铁路运输规划专家,也是最早关注兰渝铁路的学者之一。3月31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生动地阐述了交通、经济、生态之间的互动理念。他认为,建设兰渝铁路,对于加快西部国土资源开发,振兴我省丘陵经济带,协调国家区域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意义。
梦之 资源开发
兰渝铁路经由甘肃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的20多个县市区,全长1100多公里,辐射范围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600万。由于区位不佳,交通闭塞,经济长期落后,所经20多个县市中就有17个国定和省定贫困县。但是兰渝线又是“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孙中山《建国方略》)。
在陇南,有色金属储量极为丰富,达2000万吨,有全国第二大铅锌矿、第三大锑矿;甘肃全省中药材资源居全国前茅,其中陇南一带极为丰富;定西、陇南一带,土豆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南充、广安、合川三市的天然气和高品位石灰石储量丰富,盐矿储量达1万亿吨;兰渝沿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岷山腊子口战斗遗址、宕昌哈达铺革命圣地、广元剑门雄关、川陕革命根据地、阆中古城、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朱德故乡等。
梦之 区域协调
兰渝铁路沟通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将兰州到
成都、兰州到重庆的铁路运输距离分别缩短了140公里和510公里。兰渝铁路将我国两条东西向的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与湘黔-浙赣联接起来,大大改善路网结构,成为西部通往东南各港口的出海通道,同时也是我国东南各地利用欧亚大陆桥的出境通道。如果把兰渝铁路和将要通车的渝怀(重庆-湖南怀化)铁路作为整体来考虑,这构成了我国西北经由西南到中、东部地区的一条斜向直达运输通道,将兰州和广州间的运距缩短了580公里。
梦之 丘区振兴
兰渝铁路由北往南经过的地形为黄土高原、低
山和丘陵地带,由甘肃入川后沿嘉陵江南下,穿行川
中丘陵地区后到重庆,在我省境内的线路长度为400公里,经由10个人口百万以上的丘陵市县。铁路将有力地激活当地社会经济生活:运输系统彻底改观,加快人、物流转,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副业基地建设,开拓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发展旅游、服务、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从而在川渝境内形成嘉陵江流域经济带。
位于节点上的南充市,人流、物流方向正好与兰渝铁路走向相符。据介绍,当地的粮食、油料、水果、生猪等大量运往西北、重庆和广东,南充炼油厂和南充发电厂所需的原油和煤炭由西北运入,30万外出农民工的去向也是西北、重庆和广东。兰渝铁路,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加速流通,拓宽市场。据当地乐观预计,铁路建成时GDP将由此而跃升5个百分点。
附件3:兰渝铁路——实现跨越世纪的夙愿(兰州日报记者 陈茗佳 2008-9-25)
上个世纪,一位胸怀天下的伟人在中国西部区域的版图上划了一条线。这条线让几代人奔走呼吁,让无数人翘首期盼!这条线的两头,分别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溯源地———黄河与长江!
又是一个新世纪!从不曾直接握手的两大中华文明发源地即将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接纳彼此,伟人的夙愿将一朝实现!这位伟人是孙中山,中国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西北与西南尚无一条直接通道,两区间的客货交流均需绕行完成。从重庆到兰州所走的线路呈“Z”字型。如果将兰州和重庆直接相连,不但路程大为缩短,还将沟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这两大古老的文明发源地,直接连接西北、西南这两大核心经济区,这便是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设想的那条直线———兰渝铁路!在孙先生心里,兰渝铁路“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是“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漫长等待之后,2008年9月,这条设想中的直线终将从图上落地!兰(州)渝(重庆)铁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荡工程即将全面展开施工。
战略之路拉近西部与沿海的大通道
兰渝铁路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干线,是继青藏铁路后西部地区的又一条国土开发性主干线,也是具有西北和西南间客货并重的便捷、快速、大能力国际运输大通道。兰渝铁路在陇海线南面跨越甘肃、四川、重庆三省市的8个市州的25个县市区,北连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及青藏线,南连渝淮线,与宝成线在四川广元附近交叉形成巨大的X形,同时,与现有的渝黔线相连接,形成兰州至广州的南北铁路大干线,成为与京广线、京沪线并列的3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之一,也将成为西部地区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走廊,形成自西北经西南出海口距离最短、最便捷的通道。建成后,将打破传统路线绕行对西北、西南交流的“瓶颈”制约,把西部与沿海地区拉近了1000多公里,成为连接我国黄河、长江两大核心经济区域的一条便捷通道。
动脉之路惠泽5000万群众生活
这条铁路沿线经过25个县区,为多民族地区,吸引区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其中有13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口约3600万人。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条件制约,丰富的资源优势(1934.385,67.82,3.63%,吧)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活较为贫困。但兰渝铁路沿线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铅锌矿)、煤炭资源、建材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等。线路经过地区矿产、中草药、水能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甘肃境内中药材资源居全国之首,陇南有全国第一大铅锌矿;川渝境内广元的花岗石等建筑材料和煤矿,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岩盐、磷矿、天然气等储量较大。沿线还经过哈达铺、腊子口等革命圣迹,邓小平故居以及九寨沟、万象洞、文县天池、阆中古城等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地区。
兰渝铁路将连接起这些西部矿产和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辐射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受益人民5000多万,为西部地区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为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寻找市场提供便捷、快速、大能力运输通道。其经济意义决不亚于的京九大动脉,政治意义也不逊于青藏铁路。建成后的兰渝铁路不仅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进程同时也加强了与东南沿海各方面的交流,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更有利于帮助沿线人民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沿线经济,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改善能源和铁路网结构,保持生态环境,对带动我省经济的迅速崛起、沿线城镇化建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等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速度之路贯通西部的客运物流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与西南之间的铁路货物交流增长迅猛,快于全国水平,客货流运输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迫切需要有短截、顺畅的大通道满足运输需求。兰渝铁路建成后,兰州与成都、重庆的铁路运输距离将由现在的1172公里和1466公里,分别缩短至836公里和820公里,客车运行时间由现状17.5小时和22小时缩短为7.5小时和6.5小时,极大地缩短西北和西南两大经济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为两大区域间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为快捷、安全、便利、价廉的交通条件。经初步测算,兰州至成都、重庆的铁路运费将降低约1/3,而时间缩短约为2/3,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修建兰渝铁路,对加强西部地区与中南部地区的资金、物资等方面的交流和经济合作,促进甘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对我国西南地区、东南地国利用新亚欧大陆桥提供了便利。
绿色之路承载环保促进可持续发展
兰渝铁路所经地区处于长江、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上游,群众生活比较贫困,煤炭价格和运输成本过高,迫于生计,长期对森林进行砍伐,对矿藏进行粗采滥挖,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荒漠化程度加剧,水土流失加重,形成了恶性循环。仅甘肃省陇南市水土流失面积就达1.4万平方公里,河流年输沙5000万吨以上。另外,成渝地区煤炭质量较差,大部分煤炭含硫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加快兰渝铁路建设,可降低煤炭运输成本,改善当地“以柴代煤、以林换粮、以木带铁”的生活能源结构,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据研究同等运输量中公路占用土地是铁路的3至5倍,能耗强度是铁路的2至10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度是铁路的10倍左右。铁路和公路相比具有占地少,运量大,单位运量能耗低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小等优势,是“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方式。因此,修建兰渝铁路是西部地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希望之路寄托灾区人民的心愿
今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兰渝铁路沿线的不少地方遭受重创,一夜之间沦为废墟。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受震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恢复,特别是在灾后重建上,在政策、人力、资金、物资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兰渝铁路是国家确定的灾后重建先导性、支撑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不仅将为地震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运力保证,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沿线受灾地区恢复重建的坚定支持,对于灾区人民而言,这正是恢复信心重建美好家园的动力所在。
附件4:西部开发的壮丽篇章:兰渝铁路西北西南“大动脉”(2008年9月26日 甘肃日报)
61岁的何根须老人,大半辈子了还没有见过火车———年轻那阵子,村里的男人去兰州,要走个十天半个月。到了现在后生们这一代,尽管公路修得平平整整,坐汽车去省城也得两天多功夫。听说铁路要从家门口经过,坐火车三四个小时就能到省城了,何根须和村子里的老人们笑了———到时,咱们也坐上火车进一趟兰州城!
何根须家住陇南市武都区,规划中的兰渝铁路正好经过这里。在陇南地区,像何根须一样没有见过火车的老人非常普遍。打开交通地图,你就会明白就里:这里正是铁路交通的“盲点”。东西横亘的陇海铁路与南北贯通的宝成铁路以宝鸡为交点,形成了一个“夹角”,我省陇南、甘南地区正处于这个“夹角”之内,从而使这里成了铁路交通的“死角”。如果在兰州和重庆之间画一条线,你会发现,从西北到西南,距离原来是这么近!这条目前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线路就是即将动工修建的兰渝铁路,它将是西北、西南两个区域间最便捷、快速、大能力的铁路“大动脉”。
兰州到重庆的铁路,在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被列入了“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认为其“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在这条铁路线上,集中着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在这条铁路线上,有数千万人口,绝大部分都是贫穷的农民。在这条铁路线上,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下埋藏着金、铜、铅锌……
兰渝铁路申建的台前幕后
修兰渝铁路,坐火车出门,是何根须老人多年的梦想,也是甘肃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工程。兴建兰渝线是沿线各地群众期盼已久的政治线、经济线、扶贫线、希望线,对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少年来,全省上下为争取兰渝铁路立项建设作了大量工作,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将兰渝铁路作为“十一五”省上一号重点工程来抓。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多次指出,兰渝铁路是甘肃省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带动性最强、社会政治影响最大的项目,省委、省政府已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克服,尽最大努力筹措资金,促使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当我们回过头来,把目光沿着申建兰渝铁路的足迹追溯到10多年以前,发现在这个时光隧道中闪烁的那一簇簇亮光,灿烂夺目,如一幅经典难忘的画卷,镶嵌进骨髓里,奔涌在血脉里。掩卷沉思,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依旧清晰而恒久……
1994年5月,兰渝铁路沿线8地(市州)、25县(市区)联合成立了“兰渝铁路立项上马协作会”,并共同形成建议报告,吁请修建兰渝铁路。修建兰渝铁路事宜,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正式摆到了中央及地方有关领导的案头。
随后,甘、川、渝三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10余次行文恳请国家尽快决策修建兰渝铁路。三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11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修建兰渝铁路的提(议)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曾两度带领考察团深入兰渝铁路沿线实地考察,并将形成的调研报告报送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
1998年,在申建兰渝铁路进程中最感人的一幕出现了。
是年12月9日,罗青长等105位曾在三省市战斗工作过的老红军,联名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恳请修建兰渝铁路。其言恳切,其情真切:兰渝铁路沿线当年有10万儿女随红军转战南北,建立新中国,正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这些地方至今依然贫困交加,我们当中一些人亲眼目睹了沿线老区人民所过的食不饱餐、衣不蔽体的贫困生活,实在叫人寝食不安,这愧对了曾与我们浴血奋战的先烈们和曾用生命掩护我们的父老乡亲们。究其贫困的原因,主要系受制于交通不便,因此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恳请国家将兰渝铁路纳入跨世纪铁路建设计划,使老、少、边、穷地区人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2001年“两会”期间,朱镕基同志在甘肃代表团听取兰渝铁路前期工作汇报后指示:兰渝铁路应该修,它像南疆铁路一样,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2004年初,在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兰渝铁路被列入2010年阶段性建设目标。至此,兰渝铁路首次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105位老人和沿线数千万各族群众欢呼雀跃———他们的梦想终于向现实迈进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兰渝铁路进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后,各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陆续展开——
为了争取完善西部铁路路网结构,形成西北、西南间便捷通道及对我省影响较大的兰渝宏观走向方案,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省上主要领导主动邀请四川、重庆党政主要领导与铁道部就加快兰渝铁路建设进行会谈,并签署了《关于兰渝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提出按照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铁道部和三省市合资建设兰渝铁路,标志着兰渝铁路作为西南、西北新通道的宏观方案得以确定,也标志着该项目由规划阶段进入了实施建设阶段。随后,铁道部与甘、川、渝三省市成立了兰渝铁路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兰渝铁路建设事宜。
2006年9月,铁道部和甘、川、渝三省市政府联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了兰渝铁路项目建议书,提出了建设兰渝铁路的必要性、布局合理性。
2007年2月,铁道部同甘、川、渝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在北京再次会谈,就加快推进兰渝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签署会谈纪要,明确了线路走向方案、合资公司组建及资金筹措比例等主要内容。根据该会谈纪要和2007年初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专题会议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积极衔接协调中咨公司加快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咨询评估报告。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兰渝铁路项目建议书。铁道部随即成立兰渝铁路公司筹备组,我省有关部门与筹备组就公司组建和协调沿线省市共同推进可研相关前置性工作等进行了多次衔接。
8月,省上主要领导专程赴京,就进一步加快兰渝铁路建设有关问题与铁道部领导进行了会谈,对我省线路走向方案、主要技术标准、兰州枢纽投资和征地拆迁费用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确定了前期工作的节点目标。8月27日,省政府决定组建甘肃投资集团铁路公司,由该公司作为省政府出资人,参与兰渝铁路等项目投资、建设、经营及管理,及与其他出资人代表尽快完成兰渝铁路公司的组建。会议还明确了各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责任与工作进度,以确保兰渝铁路早日开工。
9月,铁道部和甘、川、渝三省市政府联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了兰渝铁路项目可研报告。12月,铁道部和甘、川、渝三省市政府出资人代表,在兰州共同签订了兰渝铁路合同章程,通过了设立兰渝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的决议。会后,兰渝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成立,全面负责兰渝铁路建设工作。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对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了充分论证、评价,为批准兰渝铁路可研报告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8年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兰渝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兰渝铁路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兰渝铁路将进入施工阶段。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地感触到,在我省,无论是老一辈革命家,还是现在的开创者;无论是前任的领导干部,还是后来的继任者,都对兰渝铁路给予了充分关注,有些老干部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在继续为修建兰渝铁路奔波呼吁,倾注了他们后半生的全部心血。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修建兰渝铁路,造福陇原桑梓。
每一次呼吁、每一次勘查、每一次商谈,都凝结着陇原父老乡亲支持的力量。每一次规划、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落笔,都凝聚着甘肃几代人智慧的结晶。终于,在21世纪初的这个秋天促成了这一千秋伟业的顺利成行!
“梅花香自苦寒来”。想必那些穿越历史隧道十数年苦苦追寻申建兰渝铁路的跋涉者们,更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内在寓意。
兰渝铁路的三条线路图
对于兰州到重庆的这段铁路走向,人们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充分关注,这种关注最终体现在了几种不同的铁路行经路线图上。
作为一条沿线数千万群众翘首以待的百年梦想之路,人们都希望兰渝铁路经过自己的“家门口”,享受交通之便利。于是,在兰渝铁路规划初期,出现了三条走向不同的线路图。第一条线路图:从西宁出发,开发甘肃省的甘南地区,然后直接入川到达成都。第二条线路图:从兰州出发,甘肃境内沿夏河流域绕道白龙江流域,依旧开发临夏、甘南等地,然后入川。第三条线路图:从兰州出发,沿洮河流域、白龙江流域,开发渭源、岷县、武都等地,尔后入川,经广元、南充等地,最后到达重庆。
许多当年参加过相关活动的人士告诉记者,那时,人们对第三种方案普遍看好,因为这条线路拉动地区经济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并且也是甘肃、四川两省有关部门和铁道部专家意见比较倾向的线路方案图。
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案,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和第三种方案比较起来,铁路的拉动作用显得弱了一些”。
兰渝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双永在9月24日接受媒体记者联合采访时说,铁路建设考虑的因素很多,“为了达到一定的运行速度,铁路在设计规划中不能有太多的弯道,必须符合铁路自身规律。”第三个路线更适合这方面的考虑。
——第三种方案沿洮河流域走,那里人口稠密,有丰富的矿产、农产品及旅游资源,且这些地区公路、水路都不畅通,沿线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沿线25个县(区、市)中,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近千万,占全国未脱贫人口的10%以上,建设铁路能够发挥到其开发、激活、辐射的最大作用。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康军进一步解释说:“其实,人们所关心的新建兰渝线没有经过的地区,在其他铁路网规划中已有涉及。譬如,兰州到哈密、兰州到临夏和合作铁路,都将对我省铁路空白区实施新的布局。”
而且,第三种线路方案更符合全国铁路交通网的建设和完善。
近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省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但西北与西南的铁路客货交流主要经由陇海线、宝成线、西康线运输,呈“之”字形布局,线路迂回绕行,运输能力紧张,不能满足大区间客货运输需求。为进一步扩大西南与西北间客货运输能力,自1994年起,甘、川、渝三省市及有关部门曾多次探讨建设宝成复线和新建兰渝线、天(水)阳(平关)线、西(宁)成(都)线方案,通过综合比较,因宝成铁路复线提升运输能力有限,不能根本解决西南与西北间客货迂回运输等缺陷,推荐建设新通道方案。在三种线路方案的遴选过程中,铁道部安排铁道第一、第二勘察设计院开展了西北至西南铁路通道规划研究工作后认为:“第三种路线图”是西北、西南通道的首选方案,由此形成西北至西南新通道,进一步完善我国西部铁路网络格局。【编者按:最后修建的线路并不是“第三种路线图”】
在随后的研究对接中,铁道部和三省市对兰渝铁路的走向及功能定位等方面的认识逐步趋向一致——
新建兰渝线北与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及兰青线相连,中间与宝成、达成线相接,并通过宝成线、成昆线连接成都、川西、云南地区,南端沟通沪汉蓉通道、渝怀线、川黔线等,形成自西北、西南至华南、东南沿海的一条纵向大通道,有利于改善铁路网结构,在我国铁路网中,有着填补空白、通江达海的作用。在项目预可研及可研评审过程中,专家组和各有关部门都充分肯定了兰渝铁路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认为兰渝铁路是西北西南区际间客货并重的便捷、快速、大能力运输通道,同时具有国土资源开发和国防安全意义的重要铁路干线。
另外,在国家获批的兰渝铁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作为配套工程,兰州铁路枢纽也被纳入到了兰渝铁路整体项目之列。记者早些时候从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了解到,兰州铁路现为区域性铁路枢纽,衔接陇海、包兰、兰新、兰青4条铁路干线,是我国西部铁路网中的主要枢纽、陆桥通道的主要支点,也是陆桥通道中主要的客货集散中心,承担着西北与内地、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内部的物资交流,主要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即将建设的北编组站以及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将使兰州铁路枢纽提升为全国路网性铁路枢纽,并对提高目前铁路运输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和对外开放、疏通西北地区路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运营和兰渝铁路的开工建设,以及西(安)兰(州)铁路客运专线压力不断加大,兰州铁路枢纽位置日益凸显,在这个背景下,兰州铁路枢纽建设中的北编组站和南客北货格局的构架被及时提到了议事日程。北编组站将“落户”兰州市西北角的沙井驿乡,站址西靠柳忠高速公路,东邻安宁堡,建成后与城市及公路交通融为一体,更大程度地吸引周边地区客货,充分发挥兰州商贸物流中心作用。
兰渝铁路,可能是甘肃人民最神往的一条铁路,想象一下它在陇之南蜿蜒游走,跨越中国50%的疆域,通向西南及距离南方海边最近的地方,很多人都忍不住会有想去坐坐的冲动。6年后,这种冲动就会彻底梦想成真,汽笛声将响彻陇之南!
同时,这种冲动也将演化成我省经济发展的无限商机……
兰渝铁路的“洼地”效应
毋庸置疑,铁路交通在陇之南构架成的“死角”,也使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死角”。因为交通不畅,出入困难,甘肃南部经济社会很难实现快速发展。“躺在金山上受穷、端着金饭碗讨饭”的现象使这个被火车遗忘的角落经年受累。省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涛说:“兰渝铁路将使陇之南从根本上摆脱这一尴尬处境。”
显然,兰渝铁路的建设,不仅对加快甘肃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涛说,按照生产力布局学说的基本理论,沿交通线路、特别是在交通线路的十字交叉点上聚集生产要素,是进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形式。在现有的省域生产力布局中,地处甘肃中南部的陇南以及定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仍然是一个“死角”,区位劣势明显。现在,兴建兰渝铁路的计划,将甘肃中南部处于落后状态的多个县区纳入到吸收区当中,有望改变这些县域的弱势地位。
由此不难设想,新建兰渝铁路不仅能够为这些国扶贫困县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于调整甘肃全省的生产力布局,推进甘肃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省域经济振兴构筑新的骨干力量,缓解铁路沿线燃料供求紧张的矛盾,实现陇煤入川,促进资源的有序开发等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从地缘关系上分析,整个兰渝铁路吸引区内的10多个城市同属秦巴山系,是同珠江三角洲一样自古以来经济、文化、风俗就相对统一的区域,其发展一直是互相交融、互相补充的。从水系分布上来看,兰渝铁路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起来,形成了两个流域上游地区的一座“钢铁”桥梁。因而不仅能够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缓解甘肃中南部地区的交通“瓶颈”、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还能够拓展地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持久、强大的动力。并且,沿线每隔几十公里和几公里就是一个县城和乡镇,铁路的修建对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极为有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区域经济联合体,为我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一条铁路能够催生一个经济带,可见兴建兰渝铁路的重大意义所在,而经济效益位居其首。孙中山先生曾指出:兰渝沿线是“物产极多,矿山极富之地区”。我省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仅陇南就拥有铅锌、锑、金矿带,储量达1200多万吨。前不久,文县境内发现了亚洲储量最大的金矿。并且,这里的中药材、马铃薯产量居全国前列。沿线白龙江、洮河及其支流水能资源丰富,保有储量达1200多万千瓦。这一线及其辐射区20多个县又是我国重点商品粮、生猪和经济作物基地,农副土特产品外运量很大。同时,该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往来已达百万人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北上南下的民工流、商务流和南北物流逐年大幅度增加,沿兰渝线经济带正在逐步形成,其客货流增长潜力巨大。被称为“旱码头”的岷县,位于定西、甘南、陇南、天水的中心地带,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是甘肃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不断下降,岷县错过了许多吸引外来投资重振物流集散中心地位的机会。优质中药材“岷归”也因交通条件恶劣,缺少同一些拥有雄厚资金和科技力量、市场营销能力较强的制药企业加强合作的机会,难以形成产业化优势。
在旅游方面更是如此。兰渝铁路所经市、县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山水地貌奇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临洮马家窑古文化遗址、宕昌官鹅沟、陇南先秦古墓群、万象洞、诸葛北定中原的祁山堡、近距文县70多公里的九寨沟、白龙江自然保护区和岷县腊子口、宕昌哈达铺以及老一辈革命家故居等众多中外驰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光旅游。特别是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武都,是一个拥有六月冰泉、太白积雪、五凤松云、锦屏叠翠等佳景名胜的旅游胜地,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但受到落后的交通条件限制,尚未形成与天水麦积山、甘南腊子口、四川九寨沟等旅游热点成线连片发展的形态。
辩证的看,是“空白点”,就会成为“增长点”。兰渝铁路的修建,无疑会使陇之南形成新的经济热点,无疑会给各县域打造独具特色、快速崛起的经济区域带来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作为我省第一家上市的医药企业,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洞察这一商机后,决定将陇南的药材开发列为重中之重,并将上市募集的2.19亿元,投入到企业在陇南的药品生产基地改扩建、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和药品研发中心等项目中,努力把陇南药材做大做强。
6年后,人们就要听到火车声了,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治平预言,这6年时间,甘肃中南部将会迎来一轮新的投资热潮。
张涛从理论的角度也支撑了段治平这一预言。他说,改善投资环境力度更大的区域,往往会显现出吸引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更容易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投资环境改善之间的良性循环。并且,在铁路修建期间、特别是施工高峰期的集中投资,必然拉动我省中南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大幅提高———施工队伍对农副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铁路建设对建筑材料和人员的需求,直接推动沿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铁路建设对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非技术工人的需求,还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铁路与地方和谐共进。
历史上,兰渝铁路沿线地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壤地和过渡带,铁路的修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同时,兰渝铁路经过曾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甘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及朱德、邓小平、罗瑞卿等老一辈革命家、老红军的故乡和革命圣地宕昌哈达铺、腊子口战役遗址,这些地方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建设兰渝线正是为老少边穷地区人民“雪中送炭”的扶贫工程,对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弘扬革命传统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像一条大河,兰渝铁路承载着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承载着沉甸甸的机遇与挑战,承载着甘肃人民多年的夙愿与梦想,承载着各族群众的团结与和睦,奔腾在陇之南。
陇之南的坎坷天堑从此而改变。
西部大开发从此写下壮丽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