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新建 马富平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发布/更新时间:2023-10-24 17:15:07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有500多年种植道地药材的历史,自古就有“党参故里”之美誉,是享誉全国的“党参之乡。”随着深秋的来临,渭源县“白条党参”迎来最佳采挖期。田间地头,药农们挥汗如雨,随着舞动的铁叉,一条条硕壮的“白条党参”破土而出,在幸福的笑声中,大家干得愈加起劲。
今年以来,渭源县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锚定“抓特色产业强链,放大‘甘味’品牌效应”目标任务,建基地、强技术、提质量、树品牌,有力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迈入“快车道”。
看收入,集群发展产量有保障
新寨镇作为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和“白条党参”主产区,年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和优质的土壤,所产“白条党参”享誉中外,成为群众的“致富药”。
“我们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党参,今年价格一直很好,我种了10亩,现在鲜党市场价格每公斤32元左右,预计收入能达到7万元。”渭源县新寨镇新寨村药农虎添祥高兴地说。
渭源县以构建“四群八链”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规划,按照“五统一分一标三提高”的模式,投资376万元在新寨镇、会川镇、清源镇建成中药材有机药源基地3200亩;投入850万元在新寨镇、莲峰镇、祁家庙镇实施“百千万”工程,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10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35万亩。其中“白条党参”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预计总产量达6万吨以上。连乡成片、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凸显。
看效益,科学监测质量更可靠
“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质量是保障,种苗繁育、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科学技术尤为关键。”在党参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干部与药农正在深入探讨。渭源县组建党参研究团队,与省农科院密切合作,开展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通过现场“问诊把脉”,为药农“传经送宝”。
渭源县把药材品质质量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了“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经营有记录、主体责任可溯源、产品流向可追踪、风险隐患可识别、监管信息可共享”的中药材质量全程追溯平台管理体系,实现了中药材溯源闭环管理。
“药材好,药才好”“种好药,卖好价”已经成为渭源药农的普遍共识。
看加工,企业带动前景更宽广
在渭源县工业园区,各中医药企业加工车间机器飞速运转,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清洗、分拣、切片、包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渭源县充分发挥“政策扶链、项目补链、龙头延链、市场活链、品牌强链”的作用,创新集群化全链条发展模式,强力推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渭源工业园为主的精深加工区、以会川工业园为主的精致饮片加工区、以专业合作社为主的产地初加工区,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中药材产业,年交易量超过12万吨,交易额达到24亿元。
同时,在9个乡镇建成10个产地加工车间,大力招引工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不断提高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73家,GMP认证30家,青岛天成等46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区,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年生产能力分别达6万吨和0.2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
今年,“渭源白条党参”已纳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渭源药膳”商标注册申请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马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