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才软件 教育综合 学科资源 具才视界 站主习作
工具软件 图片频道 本站消息 电脑手机 故乡渭源

当前位置:具才苑资料频道故乡渭源渭源当今


故乡首阳山

作者:张亚娃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23-04-06 10:59:18



故乡首阳山
作者 / 张亚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陡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陟( zhi,四声,爬上)彼南山,言釆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草虫》)”。这些将人即刻置身其境的优美诗句,都来自祖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登彼西山(在首阳山峦里)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将安适归矣!吁嗟徂(cu,二声,消失、及、至的意思兮,在这里是死亡的意思)兮,命之衰矣”!这首触及灵魂的歌谣体诗《采薇歌》,是《诗经》中唯一署名的诗作。作者正是两千多年前,隐居在我故乡甘肃渭源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兄弟俩。
  殷商王朝时代,在今天河北省庐龙县境内,有一个诸侯国叫孤竹国。由于动荡不安、商朝衰败,年迈体弱的国君墨胎欲将其位传给智勇双全的三子叔齐。他去逝后,叔齐力主顺位继承,将其君位礼让给他老实厚道的长兄伯夷。二人因“义不可立”和“父命”遺诏的原因互相推让,不就其位,让国出逃,远离孤竹国。中途荒野,兄弟相遇,日行夜宿,一块儿投奔以道治国、养贤纳士的周文王。在西岐(今陕西宝鸡市的岐山县)正巧碰上文王去逝,他的儿子周武王木雕文王灵牌,打着文王旗号,东行伐纣(据说,商纣王所在的朝歌,正是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二人看到大队人马,行不义战争,就无所畏惧地冲出人群,上前抓住马笼套,拦住周武王,冒死相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失其顺逆,可谓仁呼”?劝其不改,且被激怒,随起杀心。军师姜子牙规劝周武王,让他俩逃脱,离开周地,向西而行。来到当时的戎羌之地首阳山 (按:今甘肃省渭源县莲峰镇境内)隐居,耻食周食,采食蕨薇,积仁行义。最后绝食而终。临终前留下的《采薇歌》,是叹自己身世、表满腔愁绪、以明心志的绝唱。
  两位王子初到首阳山,被青雾丝雨中苍松翠柏、峰峦叠障的秀丽美景所迷恋:“真仙境也,吾将归适也”!质朴厚道的首阳人民,和操着外地口音的修行者交流沟通,为他俩提供食宿,挖掘窑洞,搭建庵房,使他俩在此得以安歇。调皮本真的孩童,端来从毛草中拾来的黑色地软儿菜;年轻俊俏的媳妇们,带来亲手织出的麻布衫儿;善良心细的牧羊妇女,送来从山野摘取的洁白野棉花;慈眉善目的婶婶抱来从松枝火星中烘焙的陶罐儿䊎(qun,四声)锅馍…、大家总是成群结伴儿,走向二位隐士居所。有的提起瓦缸儿,走向门前右手坡下小道边的清泉取水;有的拿起燧石火镰点燃麻杆儿,将其伸向炉中的松枝;有的在结实的陶盆儿里拌着一把面蓑蓑儿,做两碗热腾腾的拌汤;几位男性长者手持石镰拨来弄去,用木棍兽皮封堵缝隙,修理柴门……他们一起种植桑麻,一起孵卵养蚕,一起剥茧抽丝,一起纺麻织帛(bo,二声),一起种植冬麦豌豆,一起采薇折蕨,一起摘松花打松塔,一起煮酒共酌共饮,把心中的愁懑化解在甜醅水中,一起在半节掏空有底的木桩(故乡叫姜窝儿)里,用棒锤戧(chuang,四声。用适度气力取掉外壳或表皮)出憋(形容粮食的仁或瓤非常饱满)呼呼、亮闪闪的麻籽……土窑草庵,勤苦充实。
  在西周强大,彻底取代商纣之时,因兄弟俩还为周武王戴孝伐纣、以臣弑君、劝其不归的不义行为所愤懑,于是“耻食周食”,悲叹“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只采“薇”而食。又因“薇”也产于周王朝土地,最后在雨雪霏霏的天气里一尘不染地饿死,以尽仁义。故乡人民将两位圣贤就地安葬在首阳山峦中的西山怀抱,长眠至今。相传,两位隐士生前拐棍,化成两棵挺拔苍松,至今还在首阳山西北部的石门两边悬崖陡壁上。
  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中国文人清风傲骨和隐逸精神的源头”。自古以来各界人士在此留下了许多文字。左宗棠写碑文“百世之师”。墓碑对联是:“满山白薇,味压珍馐(xiu,一声)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是“高山仰止”。故乡的首阳山是两位先贤归隐修行和托骨的地方。这里的蕨菜,至今是天下最纯净无污的食物。外面的高官厚碌动摇不了他俩高远心志;妇人的柔软心肠无法拉回他俩绝食取义的决心。这种精神老早锲刻在后世故乡人民的心窝,永远注入在中华大地儿女的血液。
  由于后世对首阳二贤的的仰慕追随,天下出现五个首阳。唯有渭源首阳属真。甘肃渭源历史悠久……秦昭王时,属陇西郡(陇西,治在狄道,正是今天的临洮县。陇西指陇山以西。在古代,把南北走向的六盘山脉叫陇山。)管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故乡因山得名,属陇西郡首阳县。《尚书•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说文解字注》:“渭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东南入(黄)河”。还说:“水经曰:渭水出陇西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这些文字说明,真正的首阳就在我的故乡甘肃省渭源县。东汉史学家班昭注《幽通赋》说:“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在西魏时,故乡因水得名,改名渭源县。有关这些来自《渭水源头》的故乡历史变迁资料,本人一一作过核对。
  自汉魏以来,无数僧侣信徒在此山修建石库寺庙。集挂壁建筑、壁画和泥塑为一体。据说,在首阳山山腰上至今还保有较为完整的二十多个洞窟及文化遗迹。明代肃庄王就藩甘肃去逝后,他的妃子出家于首阳山。文革中,卧佛洞被捣毁时,带着凤冠的女尸就在佛龛……非常希望自己此生与故土的这些遗迹有缘,能够把这个历史上儒释道文化圣地的所有宝藏尽收眼底,记到心间,留在笔下。
  故乡老话“咱们首阳人”和“咱们是首阳人”至今流传在大家嘴上。故乡的孩子们从记事起,在左邻右舍的炕上、在田沿地头大人的身旁,都能听到故乡人民引以为豪的首阳山故事。自从县上有了中学,教育局局长张亨先生(我的大外爷)每年清明节都要装上祭文,带着学生们去首阳山祭拜两位义士。我在母亲的怀抱里就已记住“有志气的兄弟俩”吃蕨菜饿死在山中的故事。幼年时,要说母亲讲给我的故乡故事里什么人的名字最难记,那应当是除了外爷冒死救出的1946年从靖边来故乡的陇右八个大人物中“牙含章”这个名字,再就是上古时来故乡的伯夷、叔齐两人名字莫属。在故乡,把介绍、帮助大家作买卖的中介叫“牙子”,正好县上有一位重要人物的化名也叫“李牙子”,再加上“牙含章”,这三“牙”外加一个与牙含章关系密切的肋巴佛,把我搞得已足够头疼。又得接盘“伯夷、叔齐”!我早晨从炕上爬起来就问母亲,她抱着我教我,最后再考我,晚上睡前再复习。人名记住,如何写出他们的名字,也非常有难度。“牙,牙齿的牙。伯,大伯的伯。夷,姨姨的姨,取掉女字旁。叔,叔叔的叔,齐,整齐的齐”。我不认同母亲这样教我。总和她争辩:“牙,丫丫毛的丫。伯,白颜色的白;夷,一二三的一;叔,梳头的梳,齐,五六七的七”。并且不愿改正。记忆中,好让我头疼的名字;记忆中,好有耐心的母亲。母亲的耐心能够化开孩子堵在记忆通道上的顽石,也给孩子以后艰辛的人生道路点亮一盏明灯。
  唐代诗人李白在《上留田行》中高度赞扬首阳山二贤:“孤竹延陵,让国扬名”(孤竹国伯夷、叔齐与春秋吴国延陵季子推位让国,兄弟情深,名扬天下)。以此感叹世风日下。故乡《渭水源头》一书中,收录了较多后世纪念二位首阳先贤的诗作。“君不见陇右之山首阳高,山巅义骨壮松涛”(宋)!“北海怀清志,西山避世忱”。晋朝陶源明也追随两位先贤高远的心志,修篱种豆。“采蕨西山下(两位王子墓冢之地),扳岩陟(zhi,四声,向上爬,)崔巍(cuiwei,带石土山),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南归断舟楫(zhouji,船和桨,借指船只),北望多风埃。已矣供子职,勿更贻亲哀”(明•王守仁)。“一薇山满香,清渭流不息”(明•朱家仕)。“东避悬旗慘,投荒西采蕨。若云雷首是,不舍近周畿(ji,一声)”(清•杨本忠)。“万古留双冢,深山草木春。骨撑天有柱,风洗世无尘”(清•牛树梅)。“憀然(liao,二声,悲切地,悲伤地,憀,也有姑且之意)歌采薇,曲尽心悠悠(忧思,绵长的思念)”(元 •季川:登云中)。“千载清风说首阳,首阳原不是周疆。莫疑野史流传误,始信忠名处处芳”(明•万历•杨恩)。“首阳孤冢巍然在,二子千秋骨所藏。……采蕨采薇甘饿死,劲节高风不可量”(清•范秉诚)。当今的文化名人也留下不少诗文:“伯夷叔齐今何去?幕雨洒白薇茫”(赵开山)。“渭滨寻根思水源,首阳采薇追二贤。景幽情浓民风朴,谷茂年丰更一年”(刘建帮)。
  “我知李白意,不愧后世敬仰情。大节流天地,名言贯古今。贤人虽已往,白薇墓前寻”据县志说,这首《首阳怀古》的作者是清朝杨凌霄。县上档案旧卷已毁,无法查证。多么希望诗作出自清朝嘉庆年间在乡闾坊间盛办私塾、“望众乡闾,德教流芳”(来自新县志从旧卷中摘抄句)的自家先祖张凌霄之手!我仅记着,文革中母亲背着我上山绕道,隔远看老坟的情景。破损的石桌、推倒的墓碑、搬离原位的的底坐和断裂的诰命柱都散落得横七竖八、一片狼籍。中华民族祖先创立“五福一院坟”(即每五代人一个坟地,按辈份叫“一院坟”、“二院坟”……每满五代人,叫“满五福了”。之后再踩新坟,重新立祖。)的规矩,对后代身心健慷百益无害。信神真好,乐园真大,天堂真美,人的身体仅是灵魂的载体,人去逝后,灵魂有归处,剩下的身体仅是保护过灵魂的帐蓬……扫墓的实质,是深埋心底的“回家探亲”,是和逝者生前关系的一种不舍和延续。随着年岁的增长及岁月的流逝,越来越仰慕先贤,越来越思念亲人。人游走在远方,根固定在首阳。
  故乡人民也一直跟随着上古风俗,渭河之州的“窈窕淑女”和“君子”们都喜欢赶赴首阳山,和心中的恋人来一次一生一世快乐幸福的约会。在太阳浮出云面的时候,是想往美好心生爱意的时刻;在树叶光影摇曳摆动的树下,是砰然跳动的两颗心的靠近;在夕阳欲坠山后的暮色苍茫中,是窃窃私语和柔情蜜意的倾诉;在皎洁月色拉上云彩帘子后,是激情滚动燃起的火焰。首阳山曲径通幽,风起云涌,成双成对的情侣走到一起的概率大,成功率也高。要是有人不信,那就先请阴历“四月八”这天来首阳山踏青赶会。站在四面青山中,侧耳倾听首阳山的一首花儿《首阳采蕨》(故乡民间文化守望者杨晓冰老师收集):
  男:
  麻底鞋(hai,二声)布底鞋(hai,二声),
  立夏牡丹争艳开,
  首阳山上采蕨菜,
  露水湿了我的鞋(hai,二声)。
  女:
  杆两根四根杆,
  露水湿鞋(hai,二声)我喜欢,
  蕨菜头儿往下弯,
  单等阿歌采一篮。
  男女合唱:
  阿歌一篮妹一篮,
  蕨菜又嫩又香甜,
  花儿牵线结良缘。
  花儿里散发出流露真性的浪漫,宛若首阳山微风细雨中弥漫着“蕨”“薇”特有的芳香,使整个山脉飘逸灵动。
  1976年深秋,生产队的所有庄稼全进到场里。父亲突然对母亲说:“庄稼收到斜坡(在故乡,把某个事做到“斜坡”,意思是很快、马上就完成,人可稍作放松。)了。我想去首阳山看一下”。母亲支持。她对我们说:“暂(在故乡“暂”读四声,是“现在”的意思)招你爸爸缓(休息)上一天,你们娃娃们帮我把自留地里的一点儿庄稼往屋里收揽。饲料地里的一点儿过两、三天没关系”。父亲从自由市场买了几两茶叶(当时陇南武山茶叶每斤四块钱),又在一个小瓶中灌了几两散装酒,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提起奶奶留下的一个陈旧拐棍出发,独自前行。
  第三天中午父亲回家。母亲问:“寻见了”?父亲微笑点头说:“寻见了。有两个长满荒草的大古堆,大概就是的。就是的。”母亲说:“你应概问一下人,看就是吗”。父亲说:“我戴着帽子,害怕给人家添麻烦呢。没敢打听。再者,一但遇上一个好事者怎么办呢?母亲说:“乌山里有野物呢,你最后啊么(怎么)做了”?父亲说:“我从乌(那)山里出来问过路的两个人,看哪里有道人。他们给我指着一个尕(ga,二声)山墚说乌上面有呢”。父亲上山找到这个老道人:“我掏出茶叶煮上,还有咱们的二面馍馍,一边喝茶,一边告(告,读gao,四声,聊天;谈话的意思。)很是高兴。一直告到后半夜了”。母亲说:“咱们的馍馍不好,是搁杂子(粮食上场,打碾出来,再经过扬场程序,分成麦衣、搁杂子、瘪粮食和好粮食四类。一般搁杂子是撒给鸡刨搲的。如果人需要,再晒再搓,能出来点儿最次粮食。晒,在故乡读sai,一声)面做的”。父亲说:“老汉有火呢,烤一下好吃着呢”。母亲问:“乌老汉吃啦”?父亲点头微笑着说:“吃了。他一块儿,我一块儿”。母亲也笑了:“乌暂(乌暂,那;乌暂个,就是那时候)就好”。分享是一种善良,能被乐意痛快地接纳,会让分享者发自心底的快乐。父亲说:“老人晚上还给我做的拌(pan,一声)汤当晚饭。香的很”。母亲说:“哎!你看,可把人家老汉麻烦着。你没拦挡一下(ha,一声)吗”?父亲说:“我拦挡了。我说不饿。再不麻烦。老汉非要做呢”。母亲问:“你们告的啥(sa,一声)着还告不完了”?父亲说:“啥都告,无话不说。我们两个告的很相得(故乡读dai,声)”。修行寻道的老汉和学过哲学的父亲,话题较多,话头也较长。老道人自己睡在一个自制床板上,给父亲特意填了个热炕,让他睡在那个前面搭有三、四尺进深苫苫儿的土窑炕上。“我和衣倒下就睡着了。热呼呼地舒服的很。睡了一个满福觉”!伏尔泰有句名言:“上帝为了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鲁迅先生三十年代在《采薇》中就推崇首阳山:“这确是一座好山。……不愁虎狼,也不必防强盗:是理想的幽栖之所”。老道人强调“下次一定要多住几天,好好儿个地告一下”。父亲满口答应。天亮从炕上爬起,就下(ha,一声)山赶路回家,继续生产队里的劳动。苦难日子中的坚持、坚守和信心让他有了这次愉快的短行。
  这次父亲急匆匆、坦荡荡的山谷寻迹探访,把起于山中松涛的自由清风也带给我们。提起拐棍,作一次说走就走的竹杖芒鞋访客,让人心中充满喜乐。这种喜乐来自那段时间母亲晨暮担心的“一但改朝换代,一茬人就没了”和父亲日夜担忧的“一但宫廷乱了,天下就大乱了”的混乱悲剧不但没有上演,而且安定团结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父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短期臣子,一世忠臣。他深藏在心底的忧患意识,来自于自小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接受的六年高等教育。来自于他对苦难的中华民族历史的的记忆,来自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当然,最初来自于他坐在爷爷膝上无数遍临聆听这两位王子故事的启蒙教育。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给我们讲麻疹病毒毒性能从瓦罈子穿过滲透,是麻疹疫苗拯救了人类;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说到欧洲黑死病招一茬人走了,他悲痛得站起身来仰起脸,流泪哽噎地说:“整个欧洲几乎没人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给我们讲西北人民所遭受的灾难和日机轰炸兰州的悲剧时眼中落下的泪水;我永远不会忘记1976年秋,父亲端着一碗水,对母亲说:“没有战争纷争,天下泰平了,这水喝起来都是甜的”。1978年秋季,父亲去渭源一中教英语之初,即刻给我们定了《中国青年报》,上面时常登载着一位大书法家的作品。我非常喜欢。非要父亲给我索求一幅,可父亲说:“要那(nai,四声)干啥!他(那个书法家)是旧时代的人。是三朝元老。字和人一样,软而无骨。我完全是一个新人。不要”!最终我的数次央求还是白搭。家父喜欢杨继盛(号椒山)、李大钊、邵飘萍、周总理的书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并且把杨继盛的这幅石拓对联高高挂在他低矮窄小的书房,陪伴他到最后。父亲曾写过的一篇文章《忠臣烈士,千故同联》,也映照着他一生的精神气节。他遗嘱第一句话就是“我总算没变节。这不容易”。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母》中说:“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想到父母,泪湿眼眶,转眼想到他们的气节大爱,就充满了力量。金钱无法替代来自父母的强大精神力量。父亲,在文化教育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功绩的忠臣义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的旗手,被贬故土,牧羊远超十九载,遭遇无数不测,与家人几经生离死别,仍为祖国守节尽忠,忠魂献民。当时处于最底层的父母,因着国家和平没有战乱而成“既得利益者”。胸怀宽广、有悲悯情怀和大爱的“铁肩道义”之人,能够不由自主地从精神层面拯救自己。
  我们孩子们最关心的是,父亲如何祭拜先贤。随着雾霾稍有散开,娇嫩的阳光从山中丝滑般白云层升起,给山区带来深秋的温暖。父亲在坟前隔远就摘掉戴在头上几十年的帽子,亮出被苦难拔掉头发的秃顶,抖落尘世加在他身上的沉重灰土,坦露干净的灵魂。在空寂而带着苍凉的山林间,仔细卷好两棒子旱烟,点燃后敬献给面前已被世人冷落十年的圣贤。然后自己嘴里也抬一根,陪着见盛观衰的先贤知己一起抽着老旱烟,“慢吞云雾缓吐愁”。回想中国大地王朝颠覆无限循环,悲伤无比。忆往抚今,把好消息禀报,朝代没有更叠,权力接交平稳过度。国家没有动荡不安,没有“以暴易暴”,没有分崩离析。岁月艰辛,父亲生命的青春风干,挺拔的身姿消失。所剩只有气节傲骨。爬过60多里高山陡坡,打开尘封的门窗,穿过两千多年时间随道,神交古人,安放灵魂。
  故雅清幽的墓地,云开雾薄,洁净明亮。三股细小烟柱若隐若现、美伦美幻,像在闲散云烟中五彩飘飞的逐梦飞蝶。父亲躬身低首,在山林中缓缓纪念二贤。烟香散尽,把酒放歌,倾情浇奠:
  爬山过河真切祭拜,
  带着纯粹带着大爱,
  神州风雨飘摇不再,
  一缕清风拂面而来。
  叮咚泉水,涓涓溪流。一曲悠远绵长、荡涤灵魂深处的歌曲,随着浓烈的酒香,摇曳飘荡在幽幽草野山谷。
  1995年暑假,我和母亲回到故乡残门锈锁的家园。亲朋好友一如既往地关照我们……县文化局徐化民老师和张连城老同学帮助我们,搭了一辆顺车,装上康晓芸、马惠芳两位老同学准备的馒头和水煮鸡蛋,去寻访母亲30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同事,去打听她教过的学生和五个干女儿。还有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去首阳山里祭拜两位隐士先贤。车把我们送到山脚下。在那里忙于修建山门的三、四个建筑工人说,他们不管售票把门。我们直接踏入首阳山山门,爬上不算太高的山峰,随着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进入肺腑,静谧祥和之感顿生。这里没有黄土高原上的驼铃叮铛响声,没有空旷原野上万马腾飞嘶鸣,更没有城市环境的喧嚣浮躁。坐在刚刚修复的八卦楼石阶,呼吸着凉爽清新的松香空气,观望云雾罩住的山峰,俯视云散后青色的山峦似莲花瓣儿从云间浮现,凝视着山腰上飞动的银色丝带,静观雾气松涛像柔美的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拍打,细听松林发出的宏厚深沉的涛声,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全身心放松。
  首阳山是接纳百家、升腾善良与智慧的始端,是感知太阳初升的地方。“首阳山,先见到太阳的山”是一个千古不变的定律。所有看到的有关资料都说:因此山“先见太阳”而得名。进入云烟带着雨丝的首阳山门,上到山顶,看到松染黛绿的首阳山山峦,从游动漂浮的轻蒙雾絮中露出。“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清•吴镇•游莲峰山)形成纯清妩媚青色莲花花瓣,感觉坐赏天母莲花的佳境。晶银虚泛,毫无暗影的卷云滚动层叠,从对面朝我们铺涌而来。最后整个松林和青墨山峦都被遮盖不见。觉得是从二、三百米之外的“天边”(因那头看去和天相连)铺设出一大片丝滑皎洁的绸缎、发出珍珠般光泽亮丽的的空山浮海,一直堆扯到我们脚上,和我们连接在一起。形成太阳的“坐床”,亮丽不刺眼睛的太阳被云海捧出,霞光从堆卷的云海上面近距离照耀着我们。我渴望张口和太阳对话,可她笑而不答;我想从浮云上过去触摸她慈祥的脸庞,可大家拉着我,只怕我往前一步踏空。白云像天母的玉指凝脂和我们相互交融,感到自己置身在天地相连交汇处的天母山。一种神奇美妙而温暖的力量滋养着自己,无比安逸幸福。
  这里也是感受太阳西移二、三百米就跌坠山谷的地方。奇异的美景让人觉得太阳从这里站起,累了蹲下身子休息。美丽的珍珠般白云铺设随着落日也下沉变暗,成为太阳最暖最舒服的雾帐轻被,像盖住了稚嫩得像一个初生的憨嘟嘟婴儿一样。这种奇异遇见让我觉得,首阳“先见太阳”的解释应为“初出太阳”较为贴切;有些写首阳山的文章说“早晨,站在首阳山顶,观一轮红日从东海升起”中的“东海”,应为云朵卧峰的“首阳云海”会更为精准。首阳山看到的太阳,是从首阳山升起的云上太阳。而且,她以这种奇异全新的面容出现后,慈母般的微笑着,十分美丽耀眼。由此而生的亲和感能融化人心。我想,历来故乡人民把太阳叫“日头”或“热头”正来自首阳这种特异景观。“独步高绝处,坐吟碧莲花”。在烟云缭绕中“安适”醉美到飘飘欲仙,留连忘返。
  由于祭拜隐士先贤去西山的道路正在修建之中,车路不通。请教山里背着背篼(dou,二声)采药的老人。他伸手朝我们右手方向指去:“在乌半个呢(“乌半个”就是那边儿,“这半个”就是这边儿。半,ban,二声。)”!他热情地指点着,从这山墚上下(ha,四声)去,从沟里过去,再往右爬个尕山坡,再往左……。他说,还需要一个多钟头的路程。我们被真诚感动,但还是不知如何见到隐士墓冢。母亲问采药人:“乌坟还在吗”?他说:“在”。母亲说:“(在文革中)没挖就好”。老人说,祠堂被挖倒过,旁边的寺庙也被清除。圣贤仁人隐身在山里雾里,寻访之人迷在山里雾里!我们一行五个女人,还带个孩子,在人烟稀少的云山雾沟中无法久留,就转身返回原路,去见办完事等在山门外的司机。然后一起去川里母亲教过书的学校。母亲在学校的五个干女儿,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她每年至少要给她们一件新衣裳。见到五个姐姐,是我自小的梦想。每当我问及她们时,母亲总淡淡地一笑说“暂(现在)都大了”。
  未能看到两位古人墓冢,令人怅然。但也能感受到他们当年简单的生活起居及令人仰慕的修行之道。他们住在西山向阳处,有一个冬暖夏凉、因烟熏火燎发黑的尕窑窝儿(“尕窑窝儿”是仅供容身的窑洞,形容窑洞很小),里边左右各有一个仅容一身的尕炕,在上面铺着由就地山里毛竹破成篾(mie,在我故乡读mi,一声)子后编成的席子。上面堆着用骨针麻线缝合在一起的(大)麻布片儿和几张旧兽皮做成的铺盖,炕头还有一个尕枕头,其上缦着一层丝,依稀可见首阳山巧妇绣成的半月花边儿。地上放着由故乡特有的红土粘(nian,二声)泥掐捏而成的土罐儿泥盆,久经岁月洗礼,深得烟熏火燎,在窑洞中发出朦胧而清幽的光泽,呈现最美丽的中国红容颜。在墙壁上的一个浅窝里,摆放着一个装有松花蜜的小罐儿,有六、七只蜜蜂嗡嗡飞旋,推开的单扇木条门扇,用大麻和皮条捆扎。几只松鼠访客和两只大豌豆雀儿(大豌豆就是蚕豆,大豌豆雀儿是体形和麻雀一样的青灰色身子,两只眼睛处,由白色羽毛形成大豌豆状的鸟儿。用一句故乡语言,就是“当像大豌豆”)在门前跳跃嬉闹。前崖青绿松涛掩映,后山羊叫鹿鸣。能够想像出来他们在“民风纯朴(鲁迅先生誇赞语)”的首阳山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掏泉而饮,折蕨而食的极简生活。他们紧贴土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松涛竹林化解他们的烦闷,请山泉小溪诉说他们的思念。修练成后世敬仰的先贤。谈何容易!解忧杜康未曾出世,下肚的当地冬麦黄酒——甜醅儿让他俩思绪泛滥,心痛万分。直到生命尽头时,还在思忧故国,悲叹天下,谴责“以暴易暴”。“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唐•卢仝:《阳州送伯龄过江》)。令人窒息的痛。高尚干净的灵魂促就了他俩耻食周食,孤独而终,成为天下孤独者的鼻祖。孤独是在四季轮回中,只食首阳蕨薇、只饮首阳泉水,最后饥饿终老的干净灵魂。
  相传有只善良的白鹿,用自己甘甜的乳汁搭救过生命只剩一丝气息的兄弟俩。在他俩去逝前产生幻觉之时,这只鹿神密地钻进旁边山林中。自此,人们把这座山称为马鹿山。在故乡,至今“白鹿”“马鹿”混叫。因为故乡首阳山里的鹿,毛色淡黄发白,有些地方甚至接近白色,所以叫它“白鹿”。又因它在山林中,驼柴运草,和山外的马匹作用一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所以也叫它“马鹿”。传说中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要是有人来问我,“白鹿”最早出处,我可骄傲的告诉他,就在我的家乡!李白诗中的“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正是作白鹿为马、云游首阳山间、仰慕先贤伯夷叔齐的梦。故乡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我深信幼年时的李白跟随其父母,从新疆碎叶到四川经过故乡时,访问了清幽灵秀、先贤隐身修行的首阳山。也相信成年后的“诗仙”,又醉若梦游般在首阳山骑着白鹿拜谒过二贤。要不,哪儿来那么多深切懂得和痛惜二贤的诗作。相信和红学专家数量相当的《诗经》、李白研究专家们,通过求真研究,会跟随着历代先辈们的足迹,让沉淀着厚重中华文化的渭河源头绽放出具有历史意义的璀璨夺目花朵。
  幼年时,马鹿山朋友来访,母亲问他们:“现在还有人养鹿吗?乌(那)时候七、八家儿养的”。来人回答:“还有两、三家在养,总共也就五、六只,不多”。我问母亲:“养鹿有啥用”?母亲回答:“沙漠里有骆驼,道路上有骡马,山里就是马鹿。在山阂头(里边),尽是树林子,坡陡路窄的,牲口都转不开身。住在山里的人用体型大、体力好、又能驮东西的大马鹿。马鹿适合山里用”。母亲还说:“马鹿吃草。善良温顺,又乖又好养,不踢娃娃们”。这些话语激起我的好奇心。我幻想着,有一天钻山拔草喂鹿,由我成天照顾它,和它作最亲近的朋友。当它饥饿的时候,我上树摘下松籽;当它口渴的时候,我捧起甘甜泉水;当它发冷的时候,我脱下自己的棉袄;当我拔麦的时候,它在埂垅等候;当我割草的时候,它在山崖(故乡读ai,二声)守望;当我回家的时候,它身披落霞飞奔。唉!还好,我喂养家里的奶羊十多年,是一个十足的羊倌。不管晨光黄昏,不管洪水暴雨,总是相依相伴,彼此照应。当我离开故乡时,都难舍难分。告别后第三天,她又从八里之外的新家独自回来,不肯离去……脚步踏向远方,明镜已染秋霜,记忆和梦中呓语还停留在那时那地的那鹿那羊。放羊生活能够弥补此生与白鹿无缘的遗憾。但养羊和养鹿应是竭然不同的两场人生感悟……相信那只神奇的白鹿还遁隐在马鹿山的青崖幽谷中,切盼着人们寻访梦游。
  坐观先贤生活修行地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让人飘飘欲仙。美丽的高山,幽静的山谷,幻境般的阳光凝结着人世间所有温柔。难以割舍的首阳山,甘甜的泉水,清澈的溪流,雾中的松涛竹林,含羞的嫩闪蕨菜,游龙般的白色薇菜,都伸展躯体,蹿高长叶,像渭河源头的淑女,摇曳多姿,柔情动人……
  云跟随着龙腾而生,风伴随着虎跃而起,山也随着圣人的出现出名。故乡的鸟鼠山,因它的三眼儿清泉水凝汇为渭河源头著名;故乡的首阳山,因伯夷叔齐两位王子在这里隐居绝食成为名山。耻食周(西周)粟、不作二臣的精神千故不衰。
  首阳山是一座神奇的山脉。西北数次地震,这里岿然不动。松枝点火就着,这里没有火灾。这里的松树种籽,吃了降温泄火,种了快速漫延成长。在这里修行的人,出山之际,总要从松树上摘些松籽,由白鹿驼出山林,带给外面的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这个魅力无穷的圣洁之地。“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已有三年之久。多想一头扎进这座山脉,在徐风中散发着蕨、薇纯香的时候,抱上一个籽粒饱满的松塔,端上一杯清肺止咳的山中竹叶茶水,去祭拜先贤。在那里,静听从云朵飞落的韶乐歌谣,倾听上古先民传来的古韵心声;呼吸墨绿松柏新鲜空气,享受青翠竹林自由之风;在山坡草滩寻找羞怯不语的蕨薇,在山间空谷寻访妙漫幽香的兰花。遁迹在叮咚泉水旁,游走在潺潺溪流边……春风流转而来,染绿故乡。微风细雨时时提醒着不孝的儿女扫墓补过;榆树枝头一撮一串的如蝶(故乡把榆钱形像地称作如蝶)召唤着飘泊的游子回家。道路遥远,船票阻拦,魂里梦里甩不掉首阳山的牵绊……无法掩上的醒世诗篇,无法卷起的历史画卷。二位圣贤,诗如明镜,光如日月。渭源,我的故土,首阳山,我心灵的故乡(本文除白鹿图片来自网络,别的都来自故乡乡土文化守望人杨小兵和杜霞两位老师)。
  作者简介:张亚娃,甘肃渭源人。原兰州大学教师。

[]



本栏最新

  • 实拍甘肃省渭源县“首阳...
  • 渭源奇观双石门
  • 党参之乡药农忙
  • 千古渭河灞陵桥
  • 锦绣渭河赋
  • 故乡首阳山
  • 渭源,我说给你听
  • 渭水源头腊八节
  • 渭武高速木寨岭特长隧道...
  • 渭源县秦祁乡行政村村名...
  • 陇西至渭源、兰州至临洮...
  • 有座山,是夷齐隐居地、...
  • 周末休闲游,赏花拍照、...
  • 甘肃渭源:打造20亿级文...
  • 我的老家在渭源
  • 渭源鹿鸣谷:鹿鸣呦呦 ...
  • 本栏热点

  • 兰渝铁路建设情况介绍
  • 霸陵桥介绍文章四篇
  • 渭河源景区简介
  • 关于会川你知道多少?
  • 渭源县2017年高考再创佳...
  • 渭源灞陵桥及其名人题词...
  • 渭源县校长及教务主任晋...
  • 追逐藏羌古风的人们
  • 临渭高速公路简介
  • 你不知道的秘密,兰渝铁...
  • 兰州至汉中至十堰高铁新...
  • 渭水源头 河流探秘
  • 渭源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
  • 渭源一、二中的创建
  • 渭源灞陵桥上匾额的故事...
  • 渭源县地名区划查询
  • 渭源鹿鸣谷:鹿鸣呦呦 ...
  • 212国道渭源境内沿途风景...
  • 中国党参之乡——甘肃渭...
  • 渭源县基本情况
  • 福州晋安区名师专家团队...
  • 9年10万人建1条铁路 兰渝...
  • 最新资料

  • 大事见能力,小事见态度...
  • 《甘肃教育》投稿指南
  • 麻辣烫跟风之旅
  • 强者不争,慧者不露,善...
  • 重游首阳山
  • 实拍甘肃省渭源县“首阳...
  • 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
  • 同学聚会发言范本
  • 集体备课如何转型升级?...
  • 为啥古代的人喝酒千杯不...
  • 要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
  • 退休生活18点
  • 中小学校、幼儿园消防安...
  • 超详的小学数学知识点归...
  • “硬核”实宠全国游客,...
  • 数学帮你管住自己的嘴巴...
  • 千年困惑,我们为什么要...
  • 大气磅礴的领导讲话排比...
  • 正确处理教学与教研关系...
  • 能“叫醒”一个人的,是...
  • 熊孩子是惯出来的,好孩...
  • ××小学教学常规精细化...
  • 别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
  • 渭源古城记忆
  • 再优秀的老师,也弥补不...
  • 论怎样上好高三试卷讲评...
  •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 听课记录到底应该记什么...
  • 一位生活简朴到“另类”...
  • 如何缓解孩子对教育的焦...
  • 笨人自有笨人的光辉
  • 中国历史上十大兵家必争...
  • 52个教师常用网站
  •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
  • 退休打油诗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 中国的自然之最和古建筑...
  • 尖子生培养的一些做法
  • 赞美各学科老师的对联
  • 常自省,能自律,懂自愈...

  • 全站导航

    软件频道

    具才软件 工具软件

    资料频道

    ┌─── 本站视界───┐

    世事观察 茶余饭后 做人有道
    名家论道 时势聚焦 酸甜苦辣
    涉猎有益 老年生活 多彩世界
    人生领悟 定西甘肃 抗击疫情

    ┌───具才习作───┐

    数学教研 教育思考 高考探索
    管理拾零 人生记录 社会视角
    信息技术    

    ┌───故乡渭源───┐

    渭源历史 渭源当今 渭源儿女
    靓文摘发 南坪文丛 维和记事

    ┌───教育综合───┐

    政策条规 学校管理 工作博览
    教师参考 教学常规 教育探究
    教育万象 高考关注 家校共育

    ┌───学科资源───┐

    数学资源 数学参考 语文资源
    英语资源 理综资源 文综资源
    多科综合    

    ┌───站内消息───┐

    站主消息 站务信息

    ┌───电脑手机───┐

    操作系统 软件应用

    图片频道

    学习交流 合作共事 天伦之乐 为照而照
    良师益友 省外旅行 省内游玩 奇妙自然

     


    站主其人 | 网站帮助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具才苑是一个主要以中小学教师、师范类学生、中老年朋友为主要服务对象,教学资源丰富,兼顾社会关注问题的小型综合网站。具才苑是所有具才软件的首发官方网站,因此在这里下载的具才软件才是最新最可靠的。具才苑资源全部免费下载。因手机浏览者越来越多,本站作了全新改版,力求手机、电脑用户都能使用。如因此给您带来不便,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