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资料:离开位子你是谁,唯有人品最重要
·下一篇资料:你知道吗,甘肃都有些啥?——谈古论今看甘肃
曾经性感的兰州,到底被谁暗杀了?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城市,为人而生。人们聚集在一起,产生了城市;城市被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从人类世走向了城市世,今天又走进了数据世。这是个性化规模时代的标准所在,城市前所未有的进入了新的算法。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事实上,城市也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人,是城市的本质和目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性,就是城市的初心,就是城市的始终。 每一座城市文明中的个人,其实都生活在被折叠过的系统里面。这种折叠,有的是靠高深的科技突破,比如内燃机、计算机甚至新的发明支付宝;有的只是简单的方法创新,比如流水线和集装箱。但是,只要能把一大堆的复杂性折叠成一个简单的产品,人类文明的水平就会被实质性地提高。 兰州,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林林总总的企业争做着狮子头,也创造了很多极度性感的躯体,但是随着时间的冲刷,将这个性感的身体淹没了,留下的只是时代抹不去的记忆。 那些性感,到底被谁暗杀了,今天笔者为你揭开神秘的面纱。 王荣康西服的性感姿势 然而,就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但凡要出国访问的领导或学者,临行前都要置办一身像样的“行头”,这身象征身份和地位的“行头”,要符合国际着装礼仪,须得出自一个服装品牌名店——王荣康西服店,成立于1981年。在当时,王荣康西服店就是省市领导出国定点服装厂。 那时,若到王荣康西服店做一套服装,都得提前预订,赶在过年前后,要排队等候一两个月,否则,穿新衣的梦想就会成为泡影。 九十岁的李老太太曾经是一名服装师,开过裁缝铺子,她说:“当时能穿上王荣康服装的,准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我做服装时就看着人家的裁剪、尺寸和样式模仿,自己试着做。不光我,做衣服的人人都在模仿,王荣康西服就是当时做成衣的一个标杆!” 老太太的话中你是否感知到了王荣康西服的性感?还有中良西服,而如今那性感的倩影在已不再眼前,只能是一种回忆,也许回忆是对性感最好的注解。 “长风”破浪的家电成“先烈” “长风”曾经破浪展雄姿,长风公司的前身国营长风机器厂(国营第七八一厂)始建于1956年,是国家“一五”期间投资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西北边陲,座落于黄河北岸的国营长风机器厂准确把握国家军工产业转型的有利时机,“保军转民,二次创业”,走上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先后与日本、意大利、瑞士、荷兰等国进行广泛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成洗衣机生产线、电视机生产线、电冰箱生产线和精密加工中心,形成年生产100万台洗衣机、20万台电视机和20万台电冰箱的生产能力,推出多品种、多规格的系列产品。 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三大家用电器的企业,是中国家用电器生产的领跑者。 大红之后便有大紫,然而,在2011年4月6日,长风机器厂的职工终于等来了厂方的一纸通知,满足提前退休条件和打算买断后自谋职业的人可以填表申请,与他们曾经藉以生存的企业之间,正式划上一个看似形状像问号的句号。 选择买断的有300多人,相较于这个厂2800多人的规模来说,只是少数派,然而他们之中,不乏为之服务三四十年、厂与家已为一体的老工人,他们于少年时被分配进厂,却不得不在中年时,面临一次“逼迫式”自主的选择。付出了那么多心血,谁愿意就此撒手而去呢?大多数工人还是愿意留下,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但寻找的过程是漫长的。 自2010年9月30日长风机器厂所在的长风集团宣布破产后,厂方原本承诺在当月底就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却一直拖到2011年。经过大半年的观望和人心起伏,他们都非常焦急。 早在2005年长风集团在完成了上市公司的“壳”转让给甘肃靖远煤电、初步具备了申请政策性破产的条件后,开始争取国家政策性破产政策。长风集团宣称搭上了政策性破产的“末班车”,将要摆脱重债,轻装上阵。然而“变脸”过程背后,却蕴藏着无限的风波。职工安置方案甫一宣布就引发了许多工人的不满。有工人怀疑,自己的厂子属于假破产,真逃债。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长风”一路小跑着,却掉进了“陷阱”,在死亡游戏的面前再也无力挣扎了,本该是先驱却最终成了先烈,是牺牲还是死于非命,抑或被“绑架”煎熬致死? “春风”吹开幸福门的“悲情” 2006年1月17日上午,甘肃电视机厂625名职工在与厂破产清算组签订了职工置换身份协议,并签约领取国家补助的工龄补偿费后,将不再拥有国企职工的身份,这标志着这个我国首批电视生产企业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正式“关门”。 甘肃电视机厂1971年生产出第一台电子管电视机,与当时的上海广播器材厂(生产“上海”牌电视)、天津712厂(生产“北京”牌电视)共同成为我国的首批黑白电视机生产企业,当时使用的是电子管,一台电视机50斤重,产量很小,售价400元,这在当时算是奢侈品。 1978年8月正式更名为甘肃电视机厂,仍生产黑白电视机。 “春风”电视机曾是江浙姑娘的陪嫁标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是1984年,在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厂里引进日本JVC晶体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首批于1985年下线,当年产量高达18万台,进入市场后很受欢迎。 同我省的“长风”牌电视共同风行国内市场,就连当时刚起步的长虹电视机厂也派人来兰州取经,这也是该企业的辉煌鼎盛时期。当时不仅兰州小伙结婚要求买“春风”彩电,就连江浙一带的姑娘出嫁也点名要“春风”彩电做嫁妆,可想而知“春风”电视的知名度有多高! 实行政策破产妥善安置职工进入1990年,受区域经济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开始逐年下滑,到1996年,逐步全面停产停工,职工下岗回家。企业采取“退而进三”战略,转而发展商贸,开发三产。 2005年6月,经兰州市、甘肃省国资委同意并报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电视机厂实施国家政策性破产。破产清算组2006年1月16日正式发布公告,对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厂在册的600余职工身份(另有退休职工及内退职工500余人)进行置换,并根据不同情况,按每年934-1410元不等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安置补偿费,同时签订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书、失业证明书等。 负责政策咨询的厂清算组工作人员曾向媒体透露,电视机厂资不抵债后,经争取列入了国家政策破产行列,职工可相对多得到一些补偿金。目前剩余问题将由兰州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接管。 就这样,春风还真只是一阵风而已,温暖了人一度时期后进入了严冬、苦寒,让人揪心。“春风”,也只是一代兰州人的童年记忆!而今无论是“长风”还是“春风”都已不再出现,但无疑,长风、春风这些电器品牌仍在不少人的记忆里坚强地活着。只是,曾经“长风”破浪,“春风”得意,而今却旌旗难展。 数不清的厂“殇” 此外,还有一串串揪心的名字,如万里厂、三毛厂、兰棉厂、兰高阀、玻璃厂、洗衣粉厂、兰州制桶厂、西固食品厂、兰石厂、兰通厂、二通厂、三通厂、一毛厂、二毛厂、四毛厂、客车厂、阀门厂、504还有如百士特、乐赛特、天生园、华夏电器曾焕发过无限辉煌,却又逐渐陷入消沉的“兰州制造”。 这是兰州有史以来的“大败局”。对一个产业和企业而言,最具危机的不是看到对手的日益强盛,而是目睹对手的衰落—这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一个产业走向夕阳或者市场竞争方式的老化。 相比于长风,比其还晚28年的海尔却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来。海尔1984年从青岛创业以来,坚持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 通过对互联网模式的探索,海尔集团实现了稳步增长。今天的“人单合一”模式更是量子思维时代的创新成果,引领者全球的家电市场。 曾经是被省外企业效仿的“标杆”,却如今“名落孙山”,无不让人喟然长叹! 兰驼,掉入“经验”之陷阱 兰驼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较早研发生产农用三轮车的企业,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农机和农用三轮车大型生产企业。其生产的兰驼牌农用机械以品质优良、坚固耐用、服务及时而著称,曾获得“全国百家用户满意产品”、“陇货精品”、“甘肃省名牌产品”,“甘肃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多年前,在兰州有名的“兰驼”厂正值事业最高峰、正在全面扩张的是九十年代中期。后来,有位先生有幸得到一个机会,与兰驼的总工见过一面,并有过一次语言交流。 先生就问:你们这个“兰驼”,是“农用车”,顾名思义,是农民用的车,对吧?但是,你现在生产的这种车子能让农民用它干什么?用它来拉土、拉砂、拉肥料?它的车厢位置太高,装、卸都极为不便,还不如架子车方便;用它来拉草料秸杆? 就那么大一点车厢,能装多少草料?用它来拉蔬菜?你那个车厢的边框就那么一点低,能装多少蔬菜?不太实用啊。这些问题现在都是要农民买到车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到街上的一些小电焊铺子去重新加工,为什么这些问题你们不在工厂里就给他解决掉? 从工厂来说,这在技术上并不难解决啊?再说了,现在农村需要机械动力的地方太多,比如农耕啊!收割啊!田灌啊!打碾啊!抽水啊!等等,你们能不能在这车上搞个动力输出,让这个车也能一车多用? 这个总工说什么? 她说:我们有自动卸车的农用车啊,那上面有一套液压装置,可以自动卸车,但是那个价格高,农民不接受,你叫我们怎么办?搞个动力输出?那不伦不类的算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是正规的工厂,能搞这个? 先生说,那你为什么不能制造一个成本低的,不用液压装置就可以自动卸的车啊?这个是在现实中就有现成的东西,用不着费什么研发的事的,你们为什么不把这技术移植到这车上来呢?这在技术上并不难啊。再说,什么叫伦什么叫类啊? 你这个农用车本来有什么伦有什么类啊?它还不是改革开放后几个山东农民先在架子车上装了个柴油机搞出来的?国家有农用车这个国家标准么?现在为了农民的需要你也可以创造一个伦和类出来呀。 她转而问先生:你什么文化程度?先生答:初中。 她立马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先生笑着说:这个厂啊,不出三年,肯定要倒闭。 果然,三年后,“兰驼”面临危机了。 2014年,兰石兼并重组兰驼,之后,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依据公司具有各型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特种车辆专用改装车、小四轮拖拉机、GN-151工农型、LT-15型手扶拖拉机等农机具生产制造资质和生产制造农用汽车、拖拉机的丰富经验,以及年产3万辆三轮汽车和1万辆中小型拖拉机的年生产能力。 对兰驼公司而言,恍若涅槃重生,接踵而来的变化使这个陇原大地上的老企业又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与梦想。 上海人的兰州“心” 为什么那个时代这批企业能够崛起?这要感谢伟大的上海人民。 1956年下半年,上海市商业战线上一批年轻有为,富有朝气的干部职工,在上海市和甘肃省的政策鼓励支持下,他们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千里迢迢来到兰州,支援兰州发展经济建设,他们用实际行动奏响了支援兰州发展的时代凯歌…… 上海对兰州的支援,从资金、企业、人员都给予无私的帮助。资金上几个有实力的企业慷慨解囊,援兰资金达到了200多万元。随后,一批企业也相继搬迁落户到兰州,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信大祥绸布店、培琪西服店、王荣康西服店、红花女子时装店、美高皮鞋店、悦宾楼京菜馆、上海糕团店、意姆登干洗店等30余家商业网点。近千人的援兰人员跟随援兰企业整体搬迁来到了兰州。 几十年过去了,有的陆陆续续返回,有的则一直留到现在。 兰州老字号成为永不着陆的“诺曼底” 2006年4月,商务部下发了“振兴老字号工程”的通知,要求对“老字号”企业重新认定。甘肃省商务厅为此专门成立了“老字号”工作办公室,对全省的“中华老字号”进行了摸底排查,并向各市州的商务主管部门发放了“老字号”企业的申报材料。 要求所有填报的材料于2006年6月20日前全部上报省商务厅,经过省商务厅的汇总和初步审核,凡是符合条件的企业于6月底上报商务部,重新进行认定。 2006年截至6月14日,甘肃省商务厅的主管部门没有收到一份传统“老字号”企业的申报材料。 按照商务部的通知要求,兰州有资格申请“中华老字号”的企业不下几十家,那么,大多数传统“老字号”企业为何都持观望态度呢? 王荣康西服店是兰州市民公认的“老字号”企业之一,原是上海南京路上的知名商号,1956年该店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从上海迁到兰州后成为雄霸甘宁青三省的著名服装品牌。从1981年开始,该店先后多次获得有关部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称号。但是,自1997年城市拆迁改造后,企业被“挤”出闹市区,始终处于半停产状态,逐步淡出主流商业圈。 曾经有媒体联系到王荣康西服店的部分员工,一位老职工向媒体抱怨说:论资历,王荣康西服店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但是论现状,我们连路边小店都不如,市政府以前答应的返还铺面,至今没有全部兑现,我们现在这样的经营条件,哪有再申请“老字号”的想法。 一些“老字号”的经营者对重新评定不积极,主要是担心最终流于形式,又成了交钱的事。如果只要按规定交钱,就能全部评上,重新评定没有实际意义。 “是不是‘老字号’,决定于自身实力和市场认可,要振兴‘老字号’,评不评比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要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一位“老字号”经营者说,作为政府的商务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协调服务作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店面的拆迁返还等等。 在甘肃,与王荣康西服店具有相似命运的传统“老字号”企业还有许多。原在兰州市最繁华地段的南关十字庆阳路口的信大祥绸布庄,曾经每天的顾客达到了五六万人,如今在兰州早已经难觅踪影; 曾经在国家级评比中多次拿过大奖的红花女子时装店,以前是厂店合营,如今,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早已经在改制中被变卖,只能依靠店面经营一些外地品牌的服装,作为“老字号”已经是名不副实。类似这样的企业,对“老字号”企业的重新评比认定,自然只能“有心参与,无力申请”。 有一位“老字号”企业的员工曾向媒体说:如果因为暂时的各种原因不能参加申请和评比,我们就不能继续享有“老字号”的招牌,这对许多有悠久地域历史传统的百年老店来说,是不公平的。 “老字号”拥有悠久的历史,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信誉,是中华商业文明的光辉成果,振兴“老字号”,应该着眼于先服务、多扶持,大规模的授牌评比活动应当慎重。 一个个揪心的名字,也已不复往日辉煌,渐渐破产或者名存实亡。一个时代的远去,势不可挡。
[] ·上一篇资料:离开位子你是谁,唯有人品最重要 ·下一篇资料:你知道吗,甘肃都有些啥?——谈古论今看甘肃 |
全站导航
|
站主其人 | 网站帮助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具才苑是一个主要以中小学教师、师范类学生、中老年朋友为主要服务对象,教学资源丰富,兼顾社会关注问题的小型综合网站。具才苑是所有具才软件的首发官方网站,因此在这里下载的具才软件才是最新最可靠的。具才苑资源全部免费下载。因手机浏览者越来越多,本站作了全新改版,力求手机、电脑用户都能使用。如因此给您带来不便,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