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明忠 来源:渭河部落
发布/更新时间:2023-10-17 14:35:25

李正纯老师是湖南湘潭人,她跟随姑母到西安读书,高中毕业后考入话剧院当话剧演员。她梦想上大学读书,从此以高分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依然决然地到大西北教学,她倦着行李来到了渭源一中。李老师在教学中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曾被选为省人大代表。
为了缅怀人们尊敬的李老师,笔者把1985年写的巜甘肃教育》刋登的她的事迹转发给读者,以激励人们勤奋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做出显著的业绩。
扎根甘肃 辛勤耕耘
——记渭源一中副教导主任李正纯
文/朱明忠
二十五年前,当李正纯乘车来到这渭水源头的小城时,涌上她心头的是好奇、惶惑,还是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她说不清;但有一点在她心里是明确的,那就是从此以后,她将在这里工
作、生活,开始她人生的新里程。对于新生活,李正纯是有信心的。正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她坚定地走过了二十五年坎坷的道路,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一)
李正纯是湖南临湘县人,今年四十六岁。她在西北师院学习期间,就胸怀建设大西北的远大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她废寝忘食地学习,门门功课都是优秀。一九六0年毕业分配时,李正纯依然要求“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了渭源县第一中学。她决心把自已学到的知识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人民。
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渭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饥饿、匮乏随处可见。她经受的第一个考验是每餐一小脸盆水煮的乌黑的干菜和两个黑黄色的硬梆梆的馒头。而当时李正纯担任着高二·一班的班主任,虽然她手里掌握着四十多名学生的口粮票和几十斤机动粮,只要随便抽出那么几张,她就可以生活得好点,但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她:占学生的口粮,那怕只是一斤、一两、一钱,都是犯罪!她每月都把粮票按时如数发给学生。有一次,一位学生饿得躺在教室角落里,脸色苍白,一声不吭。李正纯心如刀绞,彻夜不眠。第二天,她访问了这个学生的家,把自已仅有的十五斤粮票全部掏给了她们母女。老人感动得泪水直流,这个学生也受到极大鼓舞,克服家中的各种困难,刻苦学习,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有一年,李正纯担任高二·一班班主任。这个班是全校有名的“调皮班”,李正纯刚一接这个班,教导主任就告诉她:“这个班难办,难办……”。李正纯说:“难办也得办呀!”
话这样说了,但究竟怎么办呢?
李正纯利用业余时间,利用一切机会,整天和学生泡在一起,促滕谈心,反复讲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振兴祖国的道理,启发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利用星期天,逐个进行家访,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杜衍鸿同学是班上有名的“调皮鬼”,经常不到校,即使来学校也是迟到早退,还经常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对这样的学生,李正纯没有歧视,也没有放任不管。经过仔细观察,李正纯发现杜衍鸿上语文课很专心,听得全神贯注,自学时经常有腔有调地念古文,可见,这个同学并非一无是处,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李正纯抓住这个“闪光点”,因人施教,从帮助他学习古文入手,培养他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杜衍鸿在老师的引导下,进步很快,不仅如饥似渴地学习语文,而且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学校有位教师说:“正纯初来渭源时,我们都估计她不出半年就得跑掉,想不到她还这样安心。"听到这话,李正纯感到莫大的欣慰,她说:“这说明我这粒种子已在渭水源头的土地上扎根了”
(二)
然而,正当李正纯在渭源扎下根,下决心为培育祖国花朵贡献毕生时,却来了一场“文
化大革命”,李正纯上讲台的权力被剥夺了。“文革"中,她爱学生被说成是收买贫下中农;她要求上进被说成是给走资派当黑干将;她钻研业务,认真教学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但是,这一切,加上没完没了的批判,并没有摧毁她的信念,也没有动摇她扎根渭源的决心。在农场劳动“改造”时,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每天起早摸黑,汗流夹背,精疲力尽。有人心疼地问她:“正纯,你这样干是为了什么?”
她回答:“为了重新走上讲台。”在参加集训时,她刻苦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书,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苦苦思索着祖国、人民的未来。她整天钻进学校图书馆,在尘封的旧书堆中拣出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默默地学习。图书管理员担忧地说:“李老师,你借书册上这样多“毒草’,让造反派发现怎么办?”李正纯安慰他说:“张老,您不必担心,借阅这些书籍没有错,让他们找我好了。”李正纯相信,总有一天,我还要上讲台讲课,人民期待着我,我要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更好地为祖国培养人才。一九六九年,李正纯终于重上讲台,并担任了高二·一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有学校两大派的主要头头,都革过他们这些“牛鬼蛇神”的命,在校园里,他们横冲直闯,旁若无人,惹得师生侧目而视。李正纯经过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学生不可怕,倒是可怜。正在他们受教育成长的时候,一切都被颠倒了,他们成了运动的牺牲品。我应该尽一个教师的职责,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材,这也算是对建设甘肃作了点滴贡献。”她自己编写教材,细心备课。课堂上,她尽力把正确、科学、有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后,她认真批改作业,严格要求,精心指导,生活上,她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这个班的学生终于变了,变得勤奋、变得文明了。现在,他们都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材,有的当了工程师,有的成了科技工作者,有的当了教师,有的当了行政干部,有的在工农业生产战线上发着青春的光和热。他们纷纷给李老师来信,都十分感谢李老师给他们的教海和智慧。李正纯高兴地说:“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奖赏呢?”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李正纯带来了明媚的春光;她不仅担任了渭源一中副教导主任,一九八三年还被选为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离散多年的老母团聚了,三十四年杳无音信的老父也从台湾传来了健在的信息;两个女儿参加了工作,加入了共青团。她由衷地感到,自已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中,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李正纯有一种紧迫感,她担任副教导主任后,坚持不离开教学第一线,以加倍的工作来带动其他的教师。别的老师每周上十二节课,李正纯每周代十三节课。为了不影响行政事务工作,她总是利用寒暑假备课。她发现高三理科班的学生普遍轻视文科,有些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经常不及格。李正纯就组织学生讲课文,让学生在作文中各抒己见,然后再根据他们的见解,作总结性的辅导和评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普遍重视了文科学习,在去年高考中语文成绩名列前茅。
在渭源一中,曾一度出现过抢着带好班的现象,李正纯却自告奋勇抓差班。有人说:“李正纯太傻了,尽让别人撇油花!”她说:“得英才而育之固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可世界上更多的是普通的人啊!差学生更迫切需要教师的关心与辅导。只要我们辛勤耕耘,差班也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来。”她一年四季都坚持早晨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休息。对已教过多遍的教材,她也从不用旧教案。有一次,李正纯发现潘克亮同学想在学习上找捷径,就多方开导,耐心启发,使潘克亮端正了态度,克服了薄弱环节,踏踏实实学好每门功课,毕业时考上了华东工学院。李正纯在渭水源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二十五年来,她留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同样,也留下了欢乐和赞誉。去年以来,她的亲戚们考虑到她上有七十岁高龄的老母,下有未成人的孩子,丈夫又是一个全身患震颠麻痹症丧失了工作、生活能力的人,都来信劝她调回家乡。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李正纯的回答是:“地处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是一块宝地。二十五年来,我已与渭源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一起了,我铁心一辈子扎根甘肃,建设甘肃。”
——发表于《甘肃教育》198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