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才软件 教育综合 学科资源 具才视界 站主习作
工具软件 图片频道 本站消息 电脑手机 故乡渭源

当前位置:具才苑资料频道故乡渭源渭源历史


二十世纪渭源人的生活习俗

作者:未知(知者通知本站,以便署名)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21-03-11 14:44:30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人们思想逐渐摆脱“左”的枷锁,服装款式多样化,逐渐时潮,在青年人中盛行喇叭裤、直筒裤、牛仔裤,兴起“西服热”,不久就取代了流行了几十年的中山装类服装,从城镇乃至偏僻山村,随处可见穿着西装的人群。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弹力棉、针织品比较兴盛,流行了健美裤、运动服、夹克衫及编织春秋衫外套、毛衣等。20世纪90年代,男性服装以西服、夹克、休闲服、运动服为主,农村中老年人多穿中山装。女性服装款式更具多样化,颜色迭出,西服裙、超短裙、长裙、休闲类服装为青年妇女所钟爱。棉衣类开始流行滑雪衫、羽绒服。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穿着更具个性化,款式多变时髦,几乎每年都有流行色、款,休闲装普遍化,牛仔服、皮夹克仍然兴盛,各类衬衫、短袖、体恤衫在城乡普遍流行。冬季棉衣款式也多样化,羽绒服、丝绵、太空棉等高档材料为群众普遍使用。
  鞋帽:20世纪80年代以前,鞋类主要有胶鞋、塑料鞋,如力士鞋、青年鞋、解放鞋、球鞋、雨鞋等,还有农村自家手工缝制的布鞋、麻鞋。绝大多数是,男子布鞋,有千层底毛边,双层底滚边鞋,当地叫“牛鼻子”鞋。穿到半旧时鞋底前后钉掌护底。麻鞋有纳底、辫底两种。富家有靴子,属匠工制作。妇女鞋式多样,大多是绸面绣花。
  另有木鞋,多用于雨天出行。南山区有牛皮窝子,以生牛皮浸软穿孔粗制,穿细绳提绑,穿时裹衬燕麦草或野生的绵绵草以适脚,泥雨厚雪中行走舒适暖和,能防棘扎,竹茬戳脚,俗谚:“牛皮窝子、燕麦草,老爷靴子没这好。”另有毡窝子,由羊毛擀制,属毡匠之作,防滑保暖是冬季保暖的佳品。
  此外,还有勾针挑制的纲眼凉鞋,“前搭鼻梁后做跟,中间两绺穿麻绳”的粗制凉鞋。当地人称“麻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鞋的花色品种日繁,旅游、休闲、运动类鞋进入平常百姓,如休闲鞋、旅游鞋、青年鞋、足球鞋、防滑鞋、棉胶鞋等,皮鞋类一直比较兴盛,特别女性皮鞋款式色彩不断翻新,变化多样。童鞋种类更多,有的在走动时会发出光亮、叫声或播放音乐。儿童鞋与妇女鞋多绣花。
  袜类: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多用布作袜,长行之人有裹脚布。另有毛练子及棉、丝纱袜。许多妇女都喜欢在袜底与袜根儿描花绣蝶,因而花袜底儿也成为妇女们表情之物。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尼纶袜出现,特别耐穿,价格较贵。20世纪80年代以后,袜子颜色款式多样化,且不断翻新,有超薄丝袜,也有各类棉线袜。
  帽:渭源地气寒凉,戴帽以护寒为要。旧有瓜皮帽,形如对半剖开的西瓜。毡帽较多,20世纪60年代随处可见。绒帽多为成年妇女所戴,絮以绵花。另外有线编帽,以羊毛纺线,编为柱形长筒,以锥形收顶,褶边至三四层,随气温寒暖,褶放自如。民国间多礼帽,后渐失,今偶有戴者。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多布帽。妇女大多用方形头巾。
  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大多不常戴帽子,只在午时下地,或防尘时戴草帽等,戴帽的只有老年人。妇女喜欢围巾,也有一些女式帽子为城镇女士所青睐。
  童帽:旧有“脑包”在顶侧部做小动物双眼双耳,囱门(又叫性命口)处开缝似口,又作遮掩,如层顶天窗式,絮棉,主要给初生婴儿戴;稍长后有各色绒帽。20世纪70年代后,家庭多用毛线编织或用绒布等缝制童帽,市场上的童帽品种繁多,琳琅满目。
  三、饮食
  饭食:渭源农家饭食有四餐:干粮、午饭、响午饭与晚饭。早干粮约在夏季8点至9点,烧拌汤,杂粮锅贴。午饭在12点左右,多为面叶儿。晌午饭约在下午4点,酸汤或菜汤,多锅贴。晚饭较隆重,按家中条件各自有差。男子若外行归家,无论早晚,家人都要作饭,不以茶点代替。此俗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犹存。
  20世纪80年代以后,粮食渐裕,饭食仍为午、晚两顿,农村早点以罐罐茶与馍馍为主。城镇多有以快餐乳品为早点的。午饭以小麦面、米饭为主食,辅以鲜肉蔬菜佐餐。
  一般农家家庭待客,杀鸡备酒的常有,老人串亲,年青人聚饮,常有肉食佐酒。各类餐饮业日渐兴盛。城镇中酒楼林立,面馆随见,小吃摊点很多,烧烤鸡鸭畅销。冬日农民杀年猪。市场鸡、鸭、羊、牛肉20多年来供应充足。
  烟:过去渭源人家多备有铜质水烟瓶,在家用水烟瓶吸水烟,外出时带有羊腿或雁腿骨与铜板,枪弹筒儿嵌制的小水烟锅,俗称“干乐儿”。以猪、羊脬包裹烟丝,常润不燥。
  旱烟吸食最普遍,烟草自种自制。大人教青少年吸食旱烟,说能防野外虫蛇叮咬。男子出行多带烟袋、烟锅。闲人烟杆较长,忙人烟杆较短,约五寸至二尺余不等。多为铜锅、镶竹杆、玛瑙、翡翠嘴儿,老年人外出,喜在系腰或衣领豁口插捌。到了20世纪60年代,长烟杆渐泯。20世纪60年代后期,吸烟多用书报纸自卷,有喇叭筒,掐头烟两种。纸条卷筒后灌烟的称喇叭烟,以纸条裹烟,一手握压,一手旋制而成的称掐头烟。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改吸纸烟,现在有年长者还有吸食旱烟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后普遍吸商品香烟,以本省所产为主。
  酒:渭源在很早就有酒坊。特别在南部寒凉地区数乡镇,人称酒乡。如莲峰、麻家集就有不少酒坊。也有家庭自酿的,以青稞、高粱为料的蒸馏酒。许多农民农闲时长途跋涉,从天水挑酒自卖自藏。
  渭源人饮酒之风历史悠久,每逢节庆、喜筵、接待客人都用酒款待。现今一般家庭婚礼置白酒常过百斤。偶有相贺、节庆、相访,客人到门,各家常设酒待之。携酒访友,日夜聚畅饮者不少。
  饮酒方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丰富多彩。席面上饮酒,首先是敬酒,一般是主对客,少对老,下级对上级。另外有先到的敬后到者。如果是相熟对劲的,后至者所饮,却常称罚酒。通常的酒令方式有:猜拳、划拳、呵酒曲等,如戴帽拳、一字清、吆鸡、打砂锅、抹溜子、踩刹车、幸运五十二、美女缠腰、数数字、打杠子等。
  老一辈人划拳,常在数字后加以祝福、吉祥词语。如“元宝来了”、“一心敬你”、“二喜临门”、“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之类。
  一般的席面喜欢采用“打通关”的形式。即由一个按座次向别的饮者邀拳。划遍在座之人后,交给下手“打通关”,以此类推。待客之家,往往由“执客”者招呼客人,“打通关”饮酒。
  饮酒场面除“划拳”外,也有“抹流子”、“呷酒令”、“唱酒曲”等多种形式,可谓丰富多彩,热闹非常。
  茶:渭源饮茶之风较盛,昔日多为成年男子饮用,早起拢柴生火,把撇子(一种喇叭状的烧水用具)支架柴顶,水热后给小砂罐儿加水下茶,偎靠火侧熬煮而饮。砂罐高约2寸~3寸,腹部微鼓,罐口有一小槽嘴儿。在砂罐中备一根小棍儿,叫逼茶棍,茶沸时捣搅罐里茶叶,目的为防茶水溢出,并捣茶溶汁,使茶水更酽,口味更苦浓。饮茶者备用茶点,以解浓汁之苦,倘来客人,则另备有小砂罐儿与茶盅,相陪饮用。后来柴火盆渐由煤油炉、煤火炉、电炉替代,罐罐茶,茶罐渐大,多用搪瓷、铁、铝诸器煮茶。农村中全家共饮,吃干食当作早点,也有饮晚茶的。
  城市人家多饮泡茶。因地气渐热,人多采用。在农村,捣罐罐茶的习惯比前更盛,有诗人咏渭源人喜罐罐苦茶曰:“味熬秋茶苦,饮久自醇浓。生计赖之惯,不可无此君。”可见茶之一道,与当地人生活之贴。
  四、行旅
  渭源人从前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另外有马车、骡、马、驴儿等代步和拉承货物。
  步行者,不分远近途,无论北、南、山、川区,出行者都要带棍,当地人称“鞭杆”。鞭杆长约三尺,清末间人也有棍长等身的,俗谚:“三尺鞭杆五尺棍,狼虫虎豹不敢问。”人们带之防身。行人在近村时防狗,避处防狼,路途作杖,都很方便,近年稀见。
  昔日忌俗,青年男女外出归家,须先至老人房中告安,忌先入小房夫妻相会,忌逢“七”出门,逢“八”归家。俗语:“七不出、八不入。”有要务行前忌房事,忌深夜归家,怕给孩子、家人带来风邪。
  早期车辆主要是双辕单轴大轱辘车,有马车、牛车两种。民国间有长途运输骡马车五百余辆,货运车常常捎带出行客人,另有牛车近途拉运的。
  轿车常常用于婚嫁、丧葬、迎送客人,有经营出租的,也有私家自置的,车型美观,装饰华丽。
  山区人出行常常骑乘马、骡、驴,有脚户与自家农耕兼用的各种情况。特别是北部山区人家,几乎家家养驴,出门骑乘、驮运货物极其便捷。步行者常用背兜、背夹、扁担、搭裢、包袱等工具承物。扁担是渭源人肩挑东西的主要工具,一般以桑、柳木等富于弹性的木头做成,其中两头方而有挡头榫钉的称方担,用于长途担挑,一般的买卖人和长途运物者所用。尖担常用作挑运庄稼、柴草,水担用于挑水、担粪。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扁担才成为不常用的工具。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后期,架子车(人力车)是渭源行道上一大景观。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购置3万多辆,近年使用数量减少。
  抗战初期,渭源始见汽车。20世纪50年代有客运汽车,但至70年代中期,外行百十里者,常有步行的。20世纪80年代后,自行车渐增,至90年代全县有自行车3.5万辆。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类汽车,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摩托车大增。特别是摩托车,至2003年,即已达到1.34万辆,成了近途往来出行,工具之最盛。

上一页  [1] [2] 

[]



本栏最新

  • 渭源古城记忆
  • 渭源秦长城
  • 渭源五名历史人物
  • 西部花儿集锦
  • 渭河地下的暗流在哪里?...
  • 唐代赋文中的渭河
  • 渭源和平解放和建立人民...
  • 南河滩的前世今生
  • 清代渭源县令 朱凤翔
  • 渭源首阳山五台纪胜
  • 谁决定了渭河的源头?谁...
  • 大渭国传说
  • 渭源歇后语81条
  • 上个世纪的渭源一中
  • 渭源的方言、谚语、俗语...
  • 渭源战国秦长城 大地之上...
  • 本栏热点

  • 会川牡丹山血案
  • 渭源民国年间的兵匪之灾...
  • 首阳县、渭源县建置沿革...
  • 渭源老革命陇右地下斗争...
  • 渭源首阳山:伯夷叔齐采...
  • 甘南民变在渭源
  • 上个世纪的渭源一中
  • 渭源的方言、谚语、俗语...
  • 渭源会川的赵土司与藏族...
  • 渭源县历史沿革
  • 渭源民国十八年饥荒
  • 历史上的“渭源大学”
  • 渭源婚俗趣谈
  • 引洮工程在渭源
  •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传...
  • 渭源县“大炼钢铁”始末...
  • 渭源县三大历史疑问再考...
  • 再话渭水源头
  • 姜维设伏打援失败的渭源...
  • 文化名山——渭源五竹寺...
  • 首阳山之谜
  • 渭源县建县历史超1400年...
  • 最新资料

  • 大气磅礴的领导讲话排比...
  • 正确处理教学与教研关系...
  • 能“叫醒”一个人的,是...
  • 熊孩子是惯出来的,好孩...
  • ××小学教学常规精细化...
  • 别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
  • 渭源古城记忆
  • 再优秀的老师,也弥补不...
  • 论怎样上好高三试卷讲评...
  •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 听课记录到底应该记什么...
  • 一位生活简朴到“另类”...
  • 如何缓解孩子对教育的焦...
  • 笨人自有笨人的光辉
  • 中国历史上十大兵家必争...
  • 52个教师常用网站
  •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
  • 退休打油诗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 中国的自然之最和古建筑...
  • 尖子生培养的一些做法
  • 赞美各学科老师的对联
  • 常自省,能自律,懂自愈...
  • 永远不要与人性为敌
  • 缺德之人的四大特征
  • 高考百日誓师大会被网暴...
  • 探访木寨岭特长隧道:中...
  • 心态对了,一切都顺了
  • 习惯把洋芋叫洋芋
  • 2023中国最新10大科技出...
  • 人生五劝
  • 不生气,不抱怨,不强求...
  • 只要皱纹不长进心里,我...
  • 寒风阵阵,去哪里泡温泉...
  • 跟对人,走对路,做对事...
  • 南墙服人,磨难醒人
  • 教室管理的52个有效工具...
  •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
  • 致教师 致学生 致家长 致...
  • 人生五难

  • 全站导航

    软件频道

    具才软件 工具软件

    资料频道

    ┌─── 本站视界───┐

    世事观察 茶余饭后 做人有道
    名家论道 时势聚焦 酸甜苦辣
    涉猎有益 老年生活 多彩世界
    人生领悟 定西甘肃 抗击疫情

    ┌───具才习作───┐

    数学教研 教育思考 高考探索
    管理拾零 人生记录 社会视角
    信息技术    

    ┌───故乡渭源───┐

    渭源历史 渭源当今 渭源儿女
    靓文摘发 南坪文丛 维和记事

    ┌───教育综合───┐

    政策条规 学校管理 工作博览
    教师参考 教学常规 教育探究
    教育万象 高考关注 家校共育

    ┌───学科资源───┐

    数学资源 数学参考 语文资源
    英语资源 理综资源 文综资源
    多科综合    

    ┌───站内消息───┐

    站主消息 站务信息

    ┌───电脑手机───┐

    操作系统 软件应用

    图片频道

    学习交流 合作共事 天伦之乐 为照而照
    良师益友 省外旅行 省内游玩 奇妙自然

     


    站主其人 | 网站帮助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具才苑是一个主要以中小学教师、师范类学生、中老年朋友为主要服务对象,教学资源丰富,兼顾社会关注问题的小型综合网站。具才苑是所有具才软件的首发官方网站,因此在这里下载的具才软件才是最新最可靠的。具才苑资源全部免费下载。因手机浏览者越来越多,本站作了全新改版,力求手机、电脑用户都能使用。如因此给您带来不便,深表歉意!